3月26日20点,由钛媒体、钛客专家主办,华为云WeLink提供直播技术支持的“企业战疫”公开课第二季,“潜流”——疫情后的行业结构性变化与机会,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开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到来之时,医疗资源紧张、线下诊疗变得不再方便,基于互联网、AI等新技术的数字化医疗提供了远程会诊、在线诊疗等服务,极大助力各医疗机构抗击疫情。
随着经济社会生产恢复正常,数字化医疗市场需求会持续激发,一个数字化医疗时代也正加速到来。
此前,在“企业战疫”前沿课堂第一季,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金雄对未来数字化医疗生态进行了梳理并对疫情之后将会出现的数字医疗生态展开分享。
“企业战疫”前沿课堂第二季,陈金雄进一步讲解未来数字化医疗生态下有哪些市场机会,并且该如何找准商业模式。(点击链接查看直播回放)
从“病本位”到“人本位”,数字化医疗重构医患关系
现有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理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5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会成为发展方向。
在此基础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给未来医疗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呢?
首先就是数据化,以数据驱动医疗。同时,在线化,很多医疗的业务场景会转移到线上;还有智能化,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诊疗的智能决策。另外移动化、无边界等特性,也给未来医疗带来巨大发展潜力。
陈金雄表示,此次疫情期间,医院,医疗的在线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也对数字化医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认为,新技术一定会重构门诊、医生、医院,乃至重构医疗,其中关键一点是链接方式发生改变。举个例子,像滴滴、优步为什么会重构出行市场,就是因为人与车辆的链接方式从线下转到线上,未来医疗也是一样的道理。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下,患者跟医疗服务医院,但有了互联网技术之后,渠道从线下转到线上,包括其他医疗机构和网上转诊等。在这种趋势下,假若传统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小型医疗机构不拥抱互联网新技术,还是“守株待兔”式地被动提供服务,未来势必会遭到淘汰。
链接方式的变化,将给现有医疗模式带来深刻变革。
线下门诊是一个很重要的流量入口,大多数患者住院之前都要经过诊疗,才能对症下药。有了互联网技术之后,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都可以通过线上门诊来解决,线下门诊形态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同时,传统住院方式发生改变。有了可穿戴设备和轻便型数字化设备之后,有些生命体征观察未必需要再住院,居家监测即可完成。当然,危重症、需要手术的病人,还是需要线下的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人员的照顾,所以也不能否认传统医疗的价值。
另外,医生的服务模式也在改变,原来医生可能只服务于一家医疗机构,但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业内口碑,为不同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陈金雄认为,数字化医疗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核心,从“病本位”转向“人本位”,从“治病”转向“治病人”。患者可以进行更多自我管理和参与,更便捷地链接医生,包括无边界的医疗协同,医院服务形式多样化,再加上第三方医疗机构的崛起,包括远程诊疗服务大幅度提升。此外,以患者治疗后的健康改善情况为评估对象的“价值付费”(VBS),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陈金雄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公布了《治愈法案》,该法案将建立医疗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生态环境,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方便获取和分享信息,以及明确使用现代科技,包括电脑、智能手机App、互联网等合法合规性。另外,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透明度,获得医疗服务的自由度以及服务质量和成本的知情度。
他认为,这一法案对我国未来医疗发展有不少借鉴之处。
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方式,更便捷地查询和获取个人保健信息和病例档案,有利于管理自己的健康,以及选择更适合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医生获取患者健康数据将更为便捷和经济,依托于第三方数据管理公司,整个医疗信息数据市场将变得炙手可热。
不过,陈金雄认为,现阶段医疗信息数据管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说,医院将患者的健康数据给到患者,患者可能委托某个数据公司保管自己的病例,在此过程中如果数据泄露,相关的责任方并没有明晰的界定,就导致推诿情况的发生。所以,这中间应该有一个路径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将健康数据委托给数据中心后,在获得患者授权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可以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对数据做一些创新性研究,并将产生的价值回馈给患者,比如为患者购买医疗保险等。如此一来,健康数据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健康管理,也有助于医疗机构对其进行诊疗,更有助于产生新的研究价值。
一旦整个医疗数据生态建立起来,无疑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从信息化、数字化到在线化、智能化,数字化医疗市场大有可为
陈金雄认为,从工业4.0的演变,可以一窥数字医疗生态的市场机会。他表示,著名学者许小年教授曾经谈到,工业1.0是最传统的,没有生产工具,2.0是建立自动化和标准化,3.0是信息化,4.0则是智能化。
可以看出,从工业1.0到工业4.0,有一个清晰发展路径,是层层推进关系。假若没有建立自动化和标准化,很难做信息化的转变,假若信息化做不好,智能化就是一句空谈。
回过头来看数字化医疗的路线图,医院相当于工业1.0时代,而在自动化和标准化的2.0时代,医疗机构做得并不算完善,这就导致医疗机构在做3.0时代的信息化时比较吃力,虽然现在正往4.0的智慧医疗发展,但信息化的缺失又成为发展瓶颈。
据他介绍,数字化医疗有几大特点。第一,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医疗不会成为纯线上的业务,大型检查、检验和手术一定在线下进行,急危重症患者也只能在实体医疗机构救治,因此Online+Offline会成为主要形式,比如在线上进行诊疗之后,在线下完成治疗。第二,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B2C模式,这种最为常见。第三,数字化医疗往往受*策影响,需要*府部门带头推动。第四,第三方付费的特点,医保和商保是主要付费方,假如医疗业务没有做到这一点,很难开展业务,也谈不上所谓的商业模式。
陈金雄认为,基于数字医疗的上面几个特点,医院依然占据核心的资源和数据,医院依然是基础性工程,未来医院将成为基于数据的医疗服务企业,医院核心竞争资源。
基于以上认识,数字化医疗有两大市场机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