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日常的常规体检还是入职体检,医院就诊,很多时候医生都会要求做心电图检查,那么心电图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用途这么广泛?心电图上高高低低的波段代表了什么?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会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以经过人体组织传到我们的体表。而心电图就是利用专业的心电图机在人体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假设现在是静息状态下,我们的心脏不活动,心肌细胞的细胞膜外排列着阳离子,带的是正电荷,细胞膜内排列的是阴离子,带负电荷,这样细胞膜内外就会保持一个电位的平衡,没有电位的变化。
当细胞受到了刺激开始活动,细胞膜的一侧就会发生变化,细胞膜的通透性就会改变,受到刺激的细胞膜处的正电荷消失,但是还有部分细胞膜外仍然带有正电荷没有消失,从而形成一对儿电偶。那么这个正电荷消失的动作会继续下去,直至所有的细胞膜都没有了正电荷,代替以负电荷。与最初的位置发生了逆转,变成细胞膜内是正电荷,细胞膜外是负电荷,这个过程被称为除极状态。随后再慢慢恢复到细胞外是正电荷,细胞膜内是负电荷的状态,称为复极化,这就是整个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过程,心电图就是记录了这些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上每个波段代表的意义?
1.P波:最早出现的波段,幅度较小,反映的是心房除极的过程;
2.PR段:反映的是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3.P-R间期:反映的是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4.QRS波群:幅度最大,反映的是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5.ST和T段:除极完成后,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的过程;
6.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成的全过程。
正常心电活动开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然后循着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从而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当人体心脏功能出现异常,电激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波段就会出现改变,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的波段,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的依据,更好地治疗疾病。
#妙手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