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这金秋就携着国庆的手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祖国迎来了72周岁的生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70多年来,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梅州也是日新月异。
在梅州跟随祖国变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代代各行各业梅州人的努力。从今天开始,《民生》栏目组推出“我和祖国的故事”系列报道,用镜头看看城市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
今天,先到梅县区石坑镇,去认识一个医生家庭。他们一家三代祖孙三人都是*员,同时,医院,仁心不变。这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血脉相承,见证了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也见证了老百姓从“看病难”到“看病不愁”的转变。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赴圩时晕倒,救护车将她送进了梅县区石坑镇卫生院。温建*医生正紧张地为老人诊断,但老人全身无力,同时也说不太清楚哪里不舒服。随后,心电图、氧气瓶很快到位,当心电图出来结果后,医生们都松了一口气。通过诊断,温建*医生建议家属将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
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转运的救护车很快便准备就绪。山区卫生院人手不足,有急诊病人时,医生、护士们都需要过来搭把手。将病人送上转诊的救护车后。温建*告诉记者,近年来,卫生院配备了不少医疗设备,患者来到之后,可以先初步排除严重疾病,如果发现严重疾病的可医院转运,确保群众的健康。
爱心时间
爱心时间
这边还没采访完,又有病人找温医生看病。一位70多岁的李伯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找温医生父子看病。温医生父子对病人好,看病也仔细,治疗效果也好,所以,平日里,找温医生父子看病的乡亲们特别多。
温建*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爷爷温永元,之前在梅县区大坪镇卫生院退休,年过世了。加上自己和父亲,算起来,他们家医院工作。现如今,自己与父亲温惠青同在石坑镇卫生院工作。
温建*说,当年,爷爷扎根在梅县区大坪镇卫生院,一干就是几十年。退休后回到石坑老家的爷爷继续发挥余热,父老乡亲们都爱找爷爷看病。
温建*说,自己做医生,其实也是受了爷爷很大的影响。爷爷常说,病人受到病痛折磨很辛苦,医生要想办法帮他们解决病痛。看到爷爷的努力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自己也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向爷爷和父亲学习。
不过,温建*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汕头读医,医院,他发现,这里的设备实在太落后了。
温建*告诉记者,在爷爷过世前,他也常听爷医院里的事。他也算是亲历和见证了基层医疗发展的历史变迁。从以前看病的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现在的彩超、DR、验血生化机等设备的覆盖,医院还配备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救护车呢。
农村人爱赶早,虽然是上午十点多,但温建*的父亲温惠青医生已经看完了上午的最后一位病人,记者了解到,温惠青医生自20岁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温惠青医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条件非常艰苦,群众看不起病,不敢来看病。现如今,每个人都享受着国家的医保*策,自己有幸在医生这个岗位上,见证了这一巨变。
近年来,梅县区石坑镇卫生院迎来了大发展,基础建设、医疗设备、服务水平跟着有了大提升,这不,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建设的门诊大楼在今年正式投入使用,还有不少的医疗设备开始服役,在这里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健康。
随着国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的重视,有了基层医生们为大伙的健康保驾护航,再加上咱们的健康意识也跟着上来,相信大伙都能拥有一个倍棒的身体。
更多详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