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学走进大学培养兴趣爱好
今年64岁的补永刚是鄂尔多斯市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学员,年进入老年大学,报了书法和民族舞两门课程。“自从练上了书法,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提高我的生活质量,还让我变得更自信了”。
据书法班老师介绍,该课程结合学员的书法功底,老师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从笔墨纸砚的选择和使用、练习书法的正确姿势等基础知识入手,再从隶书的基本要领和用笔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员们对书法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经过系统学习,不仅使老人们领略了书法魅力,提高了书法兴趣和书写能力,同时还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秦秀莲从小喜欢音乐和画画,但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培养自己的爱好,好不容易退休了,却苦于没有中老年人能报的特长班。直到六年前,听闻老年大学有很多培训班,都是专业的老师教学,学员也是中老年人,这可把秦秀莲高兴坏了,二话不说报了绘画班和古筝班。
无论上绘画课还是古筝课,秦秀莲都非常认真,她也很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秦秀莲表示:“现在国家*策太好了,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平台,还请这么好的老师教我们,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也找到了更多的生活乐趣。”
老有所乐组建艺术团展老年风采
近年来,在我市大街小巷里活跃着各式各样的老年艺术团体,展示着老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定期举办各项活动,月月不空闲,调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其中,这些艺术团体当之无愧地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今年68岁的千秀兰是康巴什区武术协会的带头人,目前已带领滨河街道宁馨社区多人加入到弘扬太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活动中来。千秀兰告诉记者,开展太极拳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进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唐那木夏日曾是市歌舞团舞蹈演员,退休后专注于培养更多民间艺人,她成立了康巴什区蒙古族原生态艺术协会,仅会员就有四五百人。“我们协会的活动宗旨是活跃社区文化生活,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强身健体,自娱自乐。”唐那木夏日介绍,协会先后参加过市、区组织的大合唱、体操、民族舞等活动。“各种文艺队伍的壮大,不仅为社区增添了新气象,也表明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不再像以前,在家没事干,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鄂尔多斯市伊康合唱团声乐老师周巧燕说,合唱团里绝大多数都是退休老职工、老教师和社会上的一些声乐爱好者,大家一起唱唱歌,感觉很开心,老年生活也过得很充实。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当儿女好帮手
很多老人退休后选择为自己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也有这样一群老人,一辈子都围着孩子转,主动为儿女分担重任,成为儿女的好帮手。今年63岁的王春梅是一名退休教师,在教师岗位上奋斗了半辈子,退休后也没有闲着,远在乌兰浩特的她,七年前和老伴儿一起来到东胜帮儿子带孩子。“我就一个儿子,儿子儿媳都要工作,还房贷,压力很大,我照顾孙女是应该的。”王春梅说,老俩口本想等孙女上幼儿园后回老家过几天清闲日子,没想到二胎时代又来了,两个孙女彻底拴住了两个老人。王春梅每天早早起来为全家人准备早饭,她虽然是内蒙人,但由于老家靠近东北,饮食偏东北口味,儿媳是鄂尔多斯人,喜欢吃炖肉和烩菜,一家人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所以她每顿饭都要花好多心思多准备几个菜。儿子儿媳上班后,老俩口就开始了自己的带娃模式。“给孙女教算术、念古诗,陪她们画画,跟在孩子后面收拾玩具、收拾家,匆匆忙忙一天就过去了。”王春梅的老伴儿说,孩子们睡着后,他们便扫地拖地,洗衣服,两人分工明确,直到干完所有的活才躺到床上。在他们看来,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很充实。老有所养住进养老院享晚年生活
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贫困、独居、高龄、空巢和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需求也越来越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东胜区中华情医养院把养老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项目,以“敬老、爱老、助老”为服务宗旨,以“养生、养老、康复、医疗”为办院理念,特别突出了“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营造康复医疗的人性化服务氛围,随时为入住老人和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让老年人乐享晚年生活。在中华情医养院住着一位年龄较长的孙爷爷,有一天突然脸色苍白,护理部主任询问后得知老人胸口疼痛,第一时间成立急救小组,为老人做了心电图、测量血压等检查,随后在医护人员和医养院工作人员的全程医院心内科治疗,经过治疗老人转危为安。医养院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