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次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脏结节病:多模态成像中超声心动图的作用”。作者是一位来自国立大阪教育大学的医生,KumikoHirata。
心脏结节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心肌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心脏受累情况常被漏诊。超过25%的这类患者有心脏受累,但是只有其中5%的人有心脏方面的症状。左图显示的是HE染色下的非干酪样上皮样肉芽肿;右图显示的是由FDGPET发现的多系统肉芽肿。
(译者注:心脏结节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存在差异。从尸检结果来看,日本心脏结节病患者比例为21%~58%,欧美仅为13%~25%,韩国仅为0.7%。)
通常来说,诊断心脏结节病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心内膜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其二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的临床诊断,其标准包括心外活检和一项或多项以下发现:类固醇反应性心肌病或心脏传导阻滞、无法解释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0%、无法解释的室性早搏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通过18F-FDGPET(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延迟增强DE-MRI/67Ga鎵闪烁成像的阳性发现;并已排除其他病因。
心内膜活检对于诊断心脏结节病至关重要。但据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由于穿刺时难以定位心肌肉芽肿,26例严重怀疑为心脏结节病的患者中,心内膜活检的诊断率仅为19%。
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心脏结节病(CS)的筛查和评价手段,但不能单独用于其诊断。
(译者注:相关共识明确提出,初诊结节病患者应首选心脏病相关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筛查CS。如有1~3例异常表现,应进一步行CMR和PET检查以确诊。如果上述指标无异常,则不应常规进行CMR和PET检查。)
室间隔基底段变薄是典型的发现,这是由于广泛肉芽肿和疤痕组织形成的心肌浸润。室间隔基底段厚度≤4mm或室间隔基底段与室间隔中下段比≤0.6与不良的远期临床转归相关。
在晚期,室间隔基底段可形成室壁瘤。
在早期阶段,由于水肿或浸润,也可出现轻度室壁增厚。在某些情况下,心肌壁厚度的增加可累积为左室肥厚。左室心尖部可见心肌变薄和运动消失,与前壁心肌梗死相似。
在某些病例,左室壁厚度弥漫性变薄。
因此,超声心动图是初步筛查可疑CS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方法。然而,从这张表来看,单独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性不高。
我们使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来诊断心脏结节病。心脏DE-MRI是筛选或评估心脏结节病患者的一种重要且最佳的成像方式,因为它可以检测心肌水肿、纤维化和瘢痕形成。Ga镓元素放射性核显像和FDG-PET也被用于诊断心肌炎症。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既往已有应用,不失为一种相对新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可评估局部左室应变。
作者假设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可以识别DEC-MRI检测到的心肌损伤。对45例经活检证实为心外结节病的患者进行了筛查。排除1例LVEF50%、2例室壁运动异常、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房室结传导阻滞,共5例。因此,最终的研究对象包括40名患者。对照组为1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将左室分为16个节段。在每个节段评估径向、环向和纵向应变。
40例患者中,DEC-MRI阳性的有10例(25%),共27个节段。可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延迟强化。
作者用DEC-MRI确定了病变在室壁内的位置。左室心外膜下层占37%,中层占56%,心内膜下层仅占7%。这与冠状动脉疾病的表现不同。另外,约31%的患者累及了RV游离壁。
这张幻灯片显示,根据DEC-MRI的阳性结果,使用2D斑点追踪显示其侧壁的环向应变减小(箭头所示)。
这例的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及DEC-MRI均未见异常。
作者还比较了DE-MRI阳性组和阴性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应变参数。DE-CMR阳性组的环向应变低于DE-CMR阴性组和对照组。纵向应变方面,DE-CMR阳性组较对照组下降。
根据DE-CMR的预测值,检测延迟强化的环向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径向应变和纵向应变。
总之,环向应变对检测心外结节病的延迟强化节段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
最后,作者再次总结:超声心动图所见,如有非冠状动脉血供分布的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室间隔基底部回声变薄且增强,提示CS可能参与其中。应变成像可能有助于帮助临床做出心脏结节病的诊断。
英文来源:ASE
中文翻译:孙琳
(本期完)
责任编辑
指导教师:何怡华图文编辑:武玉多/杨琪何怡华胎儿心脏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