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都是巨大倒置T波,病因却大不一样
TUhjnbcbe - 2021/5/16 21:15:00

来源:心血管

心电图先驱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逾百年,虽然临床上T波的形态学变化对于许多疾病已经有了特征性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T波自身形成的基础心脏电生理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从T波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中,逐渐形成了几个基本理解,而几种形成机制的理解当中几个学说之间又有着一定的争议。

1传统心电图学关于T波形成的理解

正常心电图T波和QRS主波方向一致是由于心室除极和复极向量一致。限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传统心电图学认为心内膜下心室肌由于受到射血的反作用力,压力较高,所以虽然除极最早,但复极最晚;而心外膜下心室肌由于周围受脂肪包围,温度较高,所以虽然除极开始最晚,复极却最早。这样,就形成了心室的复极和除极向量一致。这样的假设也是基于心脏是一个合体细胞的概念,认为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是由于心脏外的原因引起。但这一理论限于当时方法学的限制,缺乏客观的实验证据。

70年代末期,Noble等发现心室不同区域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有差异,右心室长于左心室,心尖长于心底。后来Franz等应用单向动作电位研究记录心室不同部位几点的激动时间和动作电位时程的关系,发现单向动作电位时程与激动传导的时间成反比,似乎也支持除极早的部位复极结束晚这一概念。这些研究都试图用这种心室复极离散度来解释心电图T波的形成,但未引起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都是巨大倒置T波,病因却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