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人类永恒的羁绊,而我们都愿深陷其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
《你好,李焕英》中李焕英对贾晓玲,像是电影麦兜里麦兜妈妈式的爱: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会信你。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也会爱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这种无条件的爱试问有几个人能不被它打动呢?
在贾晓玲得知真相后,哭着跑回去时:她在跑,同时周围的颜色也在一点点变成黑白。她是在梦里赛跑,也是跟现实里妈妈那所剩不多的时间赛跑。然而梦还是醒了,母亲的心电图停止了,窗外有一片叶子轻轻飘落。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一场目送。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寻找有时,放手有时。生命就像一片树叶,只要父母还在,总还是好的。但有些人生命中的那片叶子,已经落了。
每位妈妈都曾经是个小女孩。我们都希望妈妈可以做一个自己想买啥就买啥,想吃啥就吃啥,无忧无虑的小女孩。自己最喜欢吃黑芝麻的汤圆,就不要为了迁就我而去买花生馅的。自己喜欢穿的衣服就不要因为我随口的一句“我觉得不好看”而默默放下。
对你来说,如果能穿越时空,你希望妈妈活得更好,哪怕自己不存在;但原来对妈妈来说,如果能重新选择,妈妈还是会过一样的人生。
因为这样,她才能是你的妈妈,你才能是她的小孩。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你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你好,李焕英》又不单单是*给自己妈妈的电影。还是给所有妈妈的电影。对于普通人来说,这辈子似乎离大富大贵太远,说有多大出息,也不太可能做到。很可能,你就是电影里那个一事无成,爱吃爱玩的贾晓玲。可妈妈,却也不嫌弃你。虽然,嘴上骂着你兔崽子,却还是在你身后支持你一往无前。
她并不是因为多无私,多伟大。她只是因为爱你,所以才会放纵你的调皮,幼稚,撒娇。在妈妈的面前,你可以永远都是个孩子。
友情——知己并肩“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灵*都是孤独的。我将友情定义为灵*的对接。孤岛是必然的,没有人可以陪伴我们完整一生,但一座孤岛,也会有飞鸟掠过,有船经过,有桥架起。他们中那些触及灵*的,我称为友情。”提到友情,不由就想起《心灵捕手》。塞恩就是这位捕手,这位猎人,但显然他不合格,怎么会有如此温柔的猎人,他的枪——“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塞恩是个温柔的人,包容了威尔所有的怪癖,他试图与威尔架起桥梁连接这座孤岛。两个怪癖的、孤独的人就这样成了朋友。事实上当我们审视曾经看过的电影,无论他的主线是什么爱情也罢,战争也罢,总会有友情的参与。唐探系列里唐仁和秦风,《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和瑞德。侦探与混混,银行家和囚徒,对朋友来说志同道合三观相契就够了。乌雷和阿布,两位著名的行为艺术家。他们的爱情从长城开始,从长城结束。但阿布与乌雷却始终是彼此至生挚友。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爱情是短暂的,可当两名三观相契的艺术家相遇产生了友情,便再也无法断绝,就好像李杜一般。爱情——灵*呼应爱情并非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却仍然对爱情有所期盼。无论此刻有没有一个伴侣陪在你身边都试想一下,你心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是并肩同行,或者相互依赖,即使爱情有甜蜜有平淡有不安,但我们都怀抱着美好的期待,生生不息的心意和一尘不染的真心。《送你一朵小红花》里,马小远和韦一航相似而不同的经历,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使二人渐渐有了交集,选择另一半,好像就是一眼一瞬间的缘分,而不是精挑细选权衡利弊的结果,大数据能匹配出最合适的人,但合适未必是爱情,灵*与灵*的呼应才是爱情。我们精力有限,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爱意,伴侣像依靠同时也是责任,所以古往今来,每段不同的感情都有它的共同点,你就是从这些共同点里看到你自己,或是保持住对爱情的信心。在电影里,看到别人的故事,在自己的人生之外看到了千千万万种可能,而被触动,正是因为有所爱有所惜。看到生离死别,想到的是珍惜眼前人,看到遗憾和误会,心里泛起无奈和叹息。看到的不止是故事,更是照进故事的现实。所以在被电影触动的那一刻,不是为了虚无的故事而叹,这是在提醒我们,时刻保持爱与被爱的能力。在长明的星河下日夜兼程,同时永远也不要把自己的心门紧闭。自我——理想共鸣与他人的相处并非人生的全部,向内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观影,便是自我觉察、自我对话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看成是以自己为主角的一部电影,反之,人们也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与自己最相符的那个角色。从根本上说,看电影就是看个“代入感”。角色与你相似的经历或心情将你与他相牵系,他的一举一动便扯动你的心绪。于是,这种“代入感”往往是最能触动人的元素。谈起梦想,也许你会像《送你一朵小红花》里的韦一航,拥有想要抵达的一片心湖,却受制于疾病、经济或是难以喘息的工作;谈起自由,也许你会像《死亡诗社》里的Todd,渴望突破身周的樊篱,向往灵*属于自己的自在世界;谈起生活,也许你会像《龙猫》里的姐姐草壁皋月懂事而天真,与性格各异的家人一同度过好时光,享受温馨的每一刻……电影角色可能不会与你一模一样,但你总能捕捉到你自己的影子。于是电影就仿佛一个巨大的模拟演算机,将一个“你”置入理想状况,为你分析出最终走向。随着情节发展,角色说出你想说的话,过着你想象中的生活,最终实现梦想,获得自由。这种理想自我触动你的心弦,让你情不自禁为Ta的挫折或成功而泛泪或微笑,让你想到自己,让你重获勇气与信心坚定向前。除却对理想自我的肯定,电影还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个体与你的境遇相同”。这个声音在山谷里久久回响,也在你的胸腔里熊熊燃烧。它是共鸣,是另一种形式的感动。从此前行路上不再孤独,因为你知道还有许多人与你一同在坚持。电影帮你看清了真正的你,也为你连接了许多座孤岛,于是你感到被实现与被理解的欢喜。这样的触动,不是件很自然的事吗?每一幕电影情节,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每一个电影人物,都似乎是身边那个熟悉的人。我们会因为儿时熟稔的歌谣想起亲情,会因为课余铃声后的笑闹想起友情,会因为主角夏夜的弹唱想起爱情,也会因为日记本上一句“明天继续加油”想起在现实中奋斗的自我。荧幕里的笑与泪如微风,穿越次元的界限,拂乱了我们心中的湖面。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这一次次触动中认识到的更理想的情感与自我,继续珍惜当下,别让美好流逝,且坚定奔向未来吧!现在,你是否破解了电影的“触动密码”呢?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
龚轩可胡佳怡徐怡琦张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
孙子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