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三
曹某,24岁,未婚。年8月21日初诊。5个月前患外感发热,头痛身痛,自服解热止痛片、银翘解*片之类,渐觉好转。兹后每有日夕疲困倦怠、烦热口干,掌心如灼等症,初未介意,久之始发现为低热,自试体温,腋下37.6~37.8"C,曾经胸透、心电图及各项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为低热待查,选服中西药物,时或有效但不巩固。
近3个月来,形困益加,纳谷不香,行经量多,色红有块,每次用纸约三四包,伴见腰腹胀痛,口干不喜饮。现正值经期,诸症如前,舌红少苔,脉细弦略数。揆度此证,当属肝肾阴虚,相火妄动,冲任为损者,颇有人怯途之虑,拟滋阴清热为法。
处方:秦当归15g,炒白芍、细生地*、棕榈炭各9g,陈阿胶9g(烊化冲服),生侧柏12g,紫丹参、淡青蒿、地骨皮各9g,延胡索4.5g,香附米、炙甘草各6g。3剂,水煎服。
二诊(8月24日):服上方1剂经量减少,3剂经止。此次带经5天,用纸两包余,唯潮热未清,脉呈弦细。此血去阴虚,再拟滋养肝肾,以固奇经。
处方:杭白芍、女贞子、墨旱莲、炙鳖甲、地骨皮各9g,淡青蒿、细生地*各10g,原寸冬9g,云茯苓12g,香附米、银柴胡各6g。6剂,水煎服。嘱药后每日上午服知柏地*丸1丸,下午服二至丸20粒,20天。
三诊(9月17日):药后低热已退,余恙悉解。昨日汛至,经期正常,色量均可,唯少腹胀痛,食纳尚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拟养血调经并益肝肾。
处方:秦当归、杭白芍各15g,炒杜仲、桑寄生各9g,刘寄奴10g,香附米、软柴胡、川芎片各6g,川楝子10g,延胡索、广陈皮、粉甘草各6g,炒神曲10g。4剂,水煎服。嘱药后每日上午服八宝坤顺丹1丸,下午服二至丸20粒,连服20天。历数月,患者见访,谓药后经事一直正常。
本案因外感热病未愈,余邪留恋,久则伤阴,肝肾阴虚,热伏血室,则月经量多。故哈氏以滋阴清热、养血固经为法。以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生地*、地骨皮、青蒿滋阴清热退蒸,香附、延胡索、丹参等理气行血、引血归经,又以生侧柏、棕榈炭固涩止血。再诊则益肝肾以固本,清虚热以治标,则经止热清,复以陈皮、甘草、神曲等理脾和中,启运后天,病遂获愈。充分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经旨。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医案四
王某,51岁。年3月4日初诊。年逾五旬,经事犹行。近1年多来,月经提前,甚则一月二至,色红最多,来势如崩,每次需用三四包纸,今适值经行,少腹不痛,心烦口渴,头昏目眩,神疲乏力,两手麻木,视物昏糊,经眼科检查为视神经萎缩,脉细而弦,舌红苔*。
辨证:血虚肝旺,热伏阴分,虚热内扰,迫血妄行。
治法:养肝血,清虚热,止血。
方药:大生地*12g,紫丹参9g,大白芍9g,墨早莲9g,益母草9g,牡丹皮9g,*芩5g。另用震灵丹,每晚5g,每日2次,连服3天。随访,药服1剂,月经如崩即止,3剂服完,经行即净。近半年来,经期按月来潮,经量已少,每月仅用半刀草纸,精神振作。
本例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年过五十,月事仍潮,脉弦而细,舌红苔*。张氏认为脉细者血虚,弦者肝旺,舌红者为阴虚,苔*心烦口渴者为内热,视物模糊、肢麻乃是血虚不能养肝荣络之象。血虚则肝旺,阴虚则生内热,热迫血行,冲任不固,因而血崩,故选用生地*、墨旱莲养阴凉血,丹参、白芍、益母草养血以固冲,*芩、牡丹皮清肝泻火,凉而不寒,不致瘀滞。另用震灵丹固崩祛痰,通涩合用,如此虚实夹杂者,用之尤宜。若一见血崩,不加辨证,骤用固涩之品,或可取效一时,恐随止随发。因此,需在止血之中,略加活血化瘀之品,以期止血而不留瘀。引自《张泽生医案医话集》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妇科临证医案》,人民軍醫出版社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