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新生儿病房连续收治了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保障宝宝们的生命安全,我院新生儿专科护理团队首次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IC-ECG)应用于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打开了宝宝们的静脉通路,3例宝宝经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为早产宝宝保驾护航由于早产儿身体组织器官发育极不成熟,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生存能力低下,需24小时不间断的药物及静脉营养治疗,保障其生命安全及生长发育所需。新生儿外周静脉表浅细小,弹性差,开通静脉通路成了临床救治早产宝宝的难题。
为了解决静脉通路问题,新生儿医护团队对3位宝宝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为宝宝们实施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既可减轻外周静脉频繁穿刺给宝宝带来的痛苦,又有效避免了药物对新生儿外周静脉及皮肤的刺激。
新生儿专科护理团队为宝宝施行PICC置管术为准确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新生儿专科护理团队首次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成功利用心电波形引导早产儿PICC尖端置入最佳位置,对导管尖端进行精准实时定位,分别为3位宝宝开辟了一条安全的静脉循环通路。目前,3位宝宝的静脉输液均可在PICC导管一针式完成输注,宝宝们的体重逐渐增长,生长发育良好。
左图:置管时通过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右图:置管后床边DR确认导管位置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IC-ECG)的开展,引领我院早产儿PICC置管技术步上新台阶,有效提高了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达最佳位置的成功率,降低了“盲穿”、导管异位、反复X线定位引起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节省了导管定位的时间及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有效保证患儿置管和导管留置的安全性。这是继我院新生儿病房率先在桂东南地区开展早产儿PICC置管术后又一新的重大突破,并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相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与完善会为更多的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救治带来福音。
成功置入PICC导管关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新生儿PICC置管是危重新生儿尤其是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理想的静脉通道,具有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可减轻外周静脉频繁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且有效避免了药物对新生儿外周静脉及皮肤的刺激。
关于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指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盐水柱作为腔内电极代替体表心电图的右锁骨下方电极进入上腔静脉获取心房P波,根据P波形态的变化探测PICC尖端的位置。其原理是利用电极连接转换器或使用专用心电图监护机将腔内心电活动直观地呈现在心电监护仪Ⅱ导联上,通过观察Ⅱ导联上P波形态随导管尖端电极在上腔静脉内推进的变化,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判断,可以有效地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在置管过程中及时调整,能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文稿:岳玉婷
◆编辑:卢露
◆审核:李仲霞
◆排版:陈思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