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徐某,女,年2月出生。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平素口服药物控制。
年1月16日,患者“发现黑便1天”,发病前一周一直有双下肢浮肿。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当天上午9时50分被送至医院急诊就诊,行测量血压、体温、呼吸、心率、血常规等基础检查。家属称患者就诊时神志清醒,讲话清楚、四肢后动尚可。急诊医生根据主诉、病史、查体,初步诊断“黑便待查,消化道出血?”,予完善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及给予制酸、止血等对症处理,并于10:50请消化科会诊。消化科结合病史、血生化及直肠指检,拟诊“下消化道出血,高钾血症,酸中*”,建议纠酸,急查动脉血气,及收住ICU,并给予葡酸钙、碳酸氢钠等措施。期间,患者血压波动较大。10时55分第一次报告患者血钾6.17mmol/L,13时给予葡糖糖酸钙、碳酸氢钠等处理。后患者出现神志不清、昏迷,于13:55转至急诊ICU抢救,诊断“肾功能不全、低血糖昏迷、消化道出血、乳酸性酸中*、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年1月16日15时20分,ICU结束抢救,宣布临床死亡。死亡诊断:心源性碎死,肾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昏迷,乳酸酸中*,高钾血症,心功能不全。患者家属认为,医方存在医疗措施不当行为,急诊科医疗措施延迟、未查明患者徐某真正病因,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导致患者徐某死亡后果。医方依法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年7月10日,患者家属向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患方申请,法院委托苏州市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鉴定分析认为:年1月16日10时点55分第一次报告患者血钾6.17mmol/L,医方违反危急值报告制度,13时才给予葡糖糖酸钙、碳酸氢钠等处理,存在过错。患者死亡后未做尸体解剖,确切死亡原因不明确,推断死亡原因可能为心源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入院后存在休克、低血糖、肾功能不全,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鉴定意见:苏大附二院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但过错行为和患者死亡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判断。患方不服苏州市医学会的鉴定意见,申请江苏省医学会重新鉴定。江苏省医学会分析认为,急诊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ECG检查,10时55分血生化报告示血钾6.17mmol/L,医方直至13时才给予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措施,存在过错。医方对患者“高钾血症”的处理不够及时,与患者死亡有一定因果关系,属轻微因素。江苏省医学会还认为,患者高龄(78周岁),存在多种严重基础疾病,且已发展至器官功能不全、衰竭阶段。本次发病急、进展迅速,至医方数小时即发展至恶性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考虑其本身疾病状态是根本性因素。结合鉴定意见,法院认为,医方存在过错,与患者死亡有一定因果关系,应当承担15%的赔偿责任。年9月15日,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医院赔偿患者家属4万余元。一审判决后,医患双方均未提起上诉。来源:徐某家属与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生部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国家卫健委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年)/国家卫计委
◆《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判例︱医生“代签名”致无法鉴定对患者死亡承担全责◆判例︱诊疗科目登记为西医内科村医实施清洁、包扎伤口等治疗构成超范围执业◆判例︱补记心电图诊断=病历造假!医院被判承担70%责任
◆判例︱护士推注“丙泊酚”致患者死亡,一审判非法行医罪,二审改判医疗事故罪
刀客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