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于小林说心电
于小林
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心电学会常务委员。
先来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临下班,门诊来了个患者,情况很差,生命垂危。于是在场的各类医务人员自发组成了临时抢救小组,投入了紧张的救治工作。
其中两个进修医师轮流心外按摩,一个实习医生试脉搏,指挥抢救的是一位年轻的本院住院医师,边指挥抢救边兼听心音。一段时间的忙碌过后,指挥医生感觉心音听不到了,于是让几个医生护士轮流听,意见基本一致:抢救无效(这里省略2字)。
但实习医师说还能触及轻微的脉搏。生命体征尚在,抢救工作不能停止,于是一班人马继续忙活,直到胸外按摩的进修医师说手感不对劲,方才罢手。这时心电图室人员到了,很快拉出心电图:
直线,死亡心律。
后来证实,实习医师在死人身上摸到的脉搏,是自己的指小动脉搏动。
这个实习医师就是我。
不久后大学毕业,我干了心电图这门行当。30多年来,我用心电图记录并宣布的死亡患者,到底有多少都难以计数了。实践让我悟出一个道理:
最早、最能确定患者死亡的手段就是心电图人之将死,生命体征弱爆,尤其是心音和脉搏,用常规物理检查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有时十分不确定。用心电图宣布的死亡结果,权威,靠谱,无疑义!但是在“心电图临床应用”的各类文献中,却偏偏很少见到这一条。
现在,小型的心电事件记录仪正逐渐向家庭甚至个人层面推广普及。试想某天你发现一个人躺在公共场合不省人事,可以很方便的给他“心电事件”一下:如果还有心电活动,立马拨打;反之若没有,需要Call的,就是了。
客观测听如果医生在耳边给你一个音源,问你是否听到,这种测试听力的方法称为主观测听——听到没听到全凭你说了算。
但在某些场景下,主观测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比如甲乙双方打架,甲方打了乙方,法医要鉴定乙方的听力是否受损,听到还是听不到,就不能只听乙方的一面之词了——需要借鉴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法:
客观测听。
客观测听需有专门的仪器,价格昂贵,基层医疗单位一般不配备。但这些单位的心电仪器普及面够广,在没有客观测听检测仪器的情况下,心电图可以帮上忙。
还是拿甲乙双方打脸说事:
如果给乙连上心电仪,带上隔音耳机,待乙心情稳定后,在“患耳”的声道给一个测试阈值的惊悚恐怖音段(比如钝器击打软组织夹杂着痛苦尖叫声),如果乙受到惊吓,紧张无比或恐怖万分,心跳加快,心率突变的心电图记录会告诉你:他听到了。
这就是客观测听,很有效的。
测谎常言道,没做亏心事,不怕*敲门。干了坏事,肯定做贼心虚。
心虚的表现方式很多:触及到敏感话题处,呼吸突然急促,心跳加快,皮肤电阻骤然升高等等——你可能不知道,心电图可是测谎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公安部门通过测谎技术手段缉拿了众多的犯罪分子归案,心电图功不可没。
测神经敏感反应在静息卧位状态下,突然坐立,即时心率可增加7-15bpm。
在这个范围内,如果你的心率增加不多,说明你属于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神经类型;相反,如果心率增加明显,说明你是机智灵敏,明察秋毫的那挂。
但是,如果你有糖尿病的临床背景,坐立心率增速有限或者干脆没有,就与大度和荣辱不惊无关了——你可能是病闹的,比如糖尿病性心肌病变。
临床上常常用心电图来检测患者的自主神经支配心脏能力的情况。
下面所述各项临床应用,虽然不是心电波形,但可以用心电图机获得预期的效果。
眼球震颤的测定人的眼球,角膜带正电,视网膜带负电。
如果将一对电极分别安置在眼球的上下,连上心电图机就可以记录眼球的上、下活动;同理,电极安置在眼球的左右两边,就可以记录其水平方向的活动——
也就是说,只要把电极放在适当的位置,心电图机可以记录眼球震颤的轨迹图。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眼球震颤来确定眼震的有无和震颤的方向。
但就有这样一类的眼震,睁眼无,闭眼有。这给直接观察带来很大的困难,需要借助眼震电图仪。
眼震电图在眩晕属内耳源性还是小脑源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如果基层医疗单位没有眼震电图仪,那么心电图机可能派上用场。
同类的方法还可让心电图机描记眼科领域应用的眼电图。
比如,根据眼球水平移动的矩形方波在明暗场景转换后的衰减情况,可以得出病变是源自视神经还是来自视网膜。
心电图机一机多用的原理很简单:
无论是心电,还是眼震电/眼电的记录,核心部分都是生物电放大器。这些生物电的特征指标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不同的是传感器(说白了就是电极的形状)罢了。
其它采用不同的传感器,用心电图机尚可记录分析多种生理电波形:如用搏动传感器连接心电图机,可记录心脏/血管的搏动波,压力传感器获得压力波(中心静脉压曲线),磁铁线圈感应器定量测定跟腱反射时间等。
这些波形的获得虽然比不上专用仪器来得方便,但在基层缺医少药的环境下,用普及的心电图机替代那些不普及的专用仪器,聊胜于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下次我将和大家讨论:
过早复极为什么越报越少?
谢谢大家。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