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尖顶*盔征由Littmann和Monroe于年在《MAYOCLINICPROCEEDINGS》首次提出,因其心电图波形酷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普鲁士*队的*盔而得名,常提示危重疾患,且预后不良。
一、心电图特征
(1)基线周期性向上飘移呈穹窿状。
(2)R波尖锐,出现于穹窿波形的顶端。
(3)ST段呈下斜型抬高。
(4)不同的疾病可出现于不同的导联。
图片引自LittmannL,MonroeMH.The"spikedhelmet"sign:anewelectrocardiographicmarkerofcriticalillnessandhighriskofdeath.MayoClinProc.;86(12):-.
二、发生机制
尚不明确,可能为:
(1)心电图伪差:见于引起胸腹腔压力升高的疾病。胸腹腔压力升高一方面能够使胸膜或膈肌产生与心动周期一致的重复收缩,并将这种收缩传递到心脏,导致心电图基线飘移,另一方面能够和血流搏动一起产生牵张效应,激活临近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导致复极异常,形成抬高的ST段。
(2)心室复极时间延长:见于导致自主神经系统严重紊乱的疾病。肾上腺素能导致复极时间延长,而这一电生理机制恰恰又是继发性长QT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因此有人推测,尖顶*盔征可能是继发性长QT综合征的一种极端表型,即穹窿图形实为前一心搏的T-U融合波。
三、临床意义
见于多种危重疾病,常提示预后不良,包括:
1.导致胸腔压力升高的疾病如气胸、胸腔积液,常出现于胸导联。
2.导致腹腔压力升高的疾病如胃肠穿孔、肠梗阻,常出现于下壁导联。
3.导致自主神经系统严重紊乱的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败血症。
作者:医院心内科郝正阳(主审:张彦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