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高钾血症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国内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作为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高钾血症的发病率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升高,且反复发作、发生间隔逐渐缩短。
当前现状:
我国慢性高钾血症缺乏长期控制
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李航教授指出,罹患高钾血症的主要是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或糖尿病的患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国慢性肾脏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门诊慢性肾脏病(CKD)和心力衰竭患者高钾血症发病率分别为22.89%和12.54%[1],严重肾功能不全(CKDG4和G5)患者高钾血症患病率高达44-51%[2],这些患者使用RAAS抑制剂后高钾血症的患病率更分别高达51%和62.79[3]。
如此高的患病率之下,高钾血症国内的诊疗情况如何,与国外相比又如何?对此,李航教授表示,当下国内高钾血症诊疗方面,其治疗理念多为:待血钾升高以后,再尽快将其控制下来。降钾治疗手段比较有限,主要包括:使用传统降钾树脂、输注胰岛素+葡萄糖以及利尿剂等。传统降钾树脂可通过肠胃道的离子交换实现降钾,胰岛素+葡萄糖这类静脉制剂能将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从而快速降钾[4],而利尿剂则可通过排尿将钾离子排出体外。这些手段虽能临时降低患者的血钾水平,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方法都不能长期使用,只能在急诊室或病房短期使用。”李航教授说,目前国内侧重于对急性高钾血症的控制,缺乏对慢性高钾血症的长期控制,进而出现的问题是高钾血症患者的血钾得到控制1-2周后,血钾可能再次升高。而在国外,患者可选择能长期使用的药物进行治疗,保持血钾水平稳定。
李航教授坦言,“在这方面国内跟国外确实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跟国内高钾血症治疗药物的选择种类有限有关。”
防控关键:
克服慢性高钾血症控制与长期用药需求这对主要矛盾
在此背景下,要做好慢性高钾血症的防控工作,面临的最主要难题是什么?李航教授从高钾血症高发人群入手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慢性高钾血症多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的患者。这些患者因病情需长期使用心肾保护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或醛固酮拮抗剂等。而这些药物在保护心肾、减少尿蛋白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可能会引起高血钾。目前患者血钾升高后,临床上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停药或明显减量。从长远来看,如果患者不用这些药物,其全因死亡率会明显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高钾血症治疗最大的矛盾就是如何在坚持使用保护心血管、保护肾脏药物的同时,又保证患者的血钾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诱发心律失常或猝死。”
克服这对矛盾,就是解决我国慢性高钾血症防控难题的关键。那么该如何去克服?临床上能否找到解决方案?李航教授给出了答案,“为何国外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以坚持长期使用那些保护心肾且可能引起高血钾的药物,但国内的患者就坚持不了?问题在哪?我们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缺少可长期控制慢性高钾血症的治疗药物。”
“此前国内市场缺乏这样的药物,这就造成了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李航教授说,如今国内已有降钾口服药物,高钾血症患者有了降钾控钾的新选择。
首都医科医院肾内科主任程虹教授同样强调具有能长期控制高血钾药物的重要性。在程虹教授看来,要进一步加强慢性高钾血症的防治,首要的任务就是得提高公众对高钾血症的重视。再者就是对患者进行饮食习惯宣教的同时,使用药物干预。
未来已来:
创新降钾药改变国内高钾血症治疗将是必然
“目前大家对新型降钾方式的认识还不足。”李航教授介绍。
随着创新降钾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改变国内高钾血症治疗将是必然。在李航教授看来,首先将改变的是临床医生治疗高钾血症的理念。只对急性高钾血症进行快速降钾治疗的时代很快将会过去,长期控制是趋势,是必然。第二是有助于满足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长期治疗需求,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李航教授表示,“目前国家正积极提高创新药品的可及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希望高钾血症患者能够尽早、更可负担地享受到国际前沿的创新成果,尤其是那些因高血钾停用或减量使用心血管保护药物的患者。”参考文献
[1]JiamingB,LiZ,etal.EpidemiologyandTreatmentPatternofHyperkalemiaamongOutpatientsinChina.
[2]KashiharaN,etal.KidneyIntRep.May30;4(9):-
[3]JiamingB,LiZ,etal.EpidemiologyandTreatmentPatternofHyperkalemiaamongOutpatientsinChina.
[4]DunnJ,etal.AmJManagCare;21:SS;
编辑:李慧
审核:宋箐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