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全家祭扫、络祭扫成主要特点4月5日,市民*局通报了清明节祭扫情况:今年清明,祭扫者达130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万,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全家出行祭扫、人流分散、参加祭扫烈士、络祭扫人数增加,是今年清明祭扫的主要特点。全家出行祭扫是今年清明的主要特点。来自城区8个经营性公墓以及牛驼寨烈士陵园的数据显示,3月27日至4月5日,共接待祭扫群众130.2万人,机动车10.2万多辆。按城区2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两人至少有1人参加了祭扫。“去年,清明节祭扫共113.1人次,祭扫人群最集中的是清明节当天,达到65万人次,而今年祭扫的时间比较分散。”太原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郭永红介绍,去年清明节在清明假期的第一天,祭扫的群众非常集中,而今年清明节在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因此祭扫的群众就分散在了3、4、5号三天。这三天参加祭扫人次大体相同,今天,参加祭扫的为23.3万人次。今年清明的另一个特点是参加祭扫烈士的人数较多。其间,共有25.1万中小学生、大学生、*府机关和企业员工,来到双塔烈士陵园、*坡烈士陵园、牛驼寨烈士陵园等地为烈士扫墓,比去年增加了8.8万人次。参与络祭扫的民众也创下了历史新高,目前,太原市开通络祭扫的永安殡仪馆从4月1日起至今,参与络祭扫的民众达到2.4万人次,是去年的3倍多。此外,今年,8个经营性公墓赠送鲜花数量共3万束。清明期间,太原对部分花圈寿衣店、马路市场以及小商品市场进行了检查,共罚没封建迷信祭祀用品3000元,比往年明显减少。■祭扫现场坐着轮椅八旬老太来祭老伴“老伴儿,你在天上过得好吗?”在龙山墓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从轮椅上俯下身子,双手颤巍巍地摸着墓碑,老泪纵横。她是尖草坪区82岁的刘桂香,墓碑下安息的是她的老伴。老伴去世已经7年了,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老伴爱吃的花馍来这里给老伴扫墓。刘桂香说,老伴比自己大10岁,夫妻俩一直非常恩爱,自己重病时,老伴悉心照顾。可当自己病好了,老伴却走了。今年,刘桂香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走一段路便气喘吁吁。当她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墓园后,墓园志愿者段翠琴看到后,赶紧推来轮椅,让刘桂香坐上,陪着老人一起去扫墓。犹记笑颜大学生寻找老师骨灰“请问,在哪里可以找到我们的老师?”4月5日上午9时,永安殡仪馆问询处,两个手持白菊的大男孩询问。他们说:“老师……前几天去世了,骨灰就存放在永安,我们想来看看她。”男孩一个姓王,一个姓沈,在山西财经大学读大一。他们来悼念的,仅是带过自己一个学期的任课老师。“老师姓李,才40多岁,患了癌症,走得很突然。”小王一手拿着敬献给老师的三朵白菊,一手拿着思想道德修养课本告诉,“我和同学总喜欢坐在第一排听。”半小时后,两人终于找到了老师的骨灰。“她每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总是保持着微笑。她曾经说过,教书育人是一辈子的事,老师的生活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她还说,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学会微笑,微笑时要露出上面的六颗牙。”那节“微笑”的课,让两个男孩记忆犹新。围坐树旁姐弟追思父母生前事 “爸、妈,我们来看你们了。”上午9时,在龙山墓园树葬区,晋源区的王女士和两个弟弟带着家人来这里为父母扫墓,他们将一束鲜花放在埋葬父母骨灰的松树前。 “我父母生前就崇尚自然。”王女士说,父母生前就嘱咐子女去世后不留骨灰,回归自然。后来父母相继去世,恰好太原市推出树葬,她和两个弟弟经过商量,将父母的骨灰葬于树下。王女士的父母是第一批树葬者,如今这里已种了百余棵松树,绿油油的树林成了墓园里的一道风景。 王女士和两个弟弟围坐在父母的树边,一起回忆父母在世时的点点滴滴。“父母虽然没有留下墓地,却给我们留下了思念。每年我们都要在这棵树下开一个家庭追思会,父母留给我们的记忆永不磨灭。”王女士说。义工联合会献上花圈缅怀烈士在双塔烈士陵园,注意到,不少举着旗子、排着长队的团体在主墓区和解放太原革命烈士墓区里献花、默哀,他们当中有来自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也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最惹人注意的是一群年龄不一、穿着朴素的义工。上午10时,当在主墓区看到这些义工的时候,他们正将写有“太原市义工联合会”挽联的花圈送到革命烈士刘天章的墓前,40多人的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孩童,胸前都佩戴一朵小白花。当义工代表向革命先烈表达了敬意和缅怀之情后,所有人都低头默哀三分钟。随后,这些义工来到位于主墓区南侧的“解放太原烈士墓区”,他们一边沿着小路参观烈士们的墓碑,一边将胸前的白花摘下来,放到革命烈士墓碑前,表示敬意。看到墓碑上有浮尘,他们会用手轻轻擦拭干净;看到墓碑上的花被风吹散了,他们就捡起来再放回去;沿途看见垃圾,就捡起来放到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体验:今年清明交通最顺畅每年清明节,最让百姓头疼的就是拥挤的交通。今年清明节,为方便市民祭扫,太原市开辟了4条公交专线,同时,交警部门对部分路段实行了临时交通管制。今年交通情况如何?兵分两路进行了亲身体验。上午8时,一路来到太原火车站,5辆不同线路的公交车正停在这里,车窗前都放有“祭奠专线:火车站———双塔烈士陵园”标识牌。4月3日起,这里就设置了临时站牌,公交公司专门抽调8辆公交车,每天从7时至11时运营,专为到双塔烈士陵园祭扫的市民服务。虽然公交专线每5分钟发一趟,但每辆车都非常拥挤,随机乘坐了一辆。从火车站出发,经建设路、朝阳街、双塔北路,最后到达双塔烈士陵园,4公里的路线只用了20分钟,整个过程非常顺畅。上午9时至11时,正值祭扫高峰。9时11分,另一路驾车从丈子头下高速路,仅用7分钟便到达永安园。而在去年,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路程,用了1个半小时。在永安园内第一个十字路口,见到了杏花岭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张旭东。为保证附近道路畅通,凌晨5时许,他就带着60余名警力到此立墩布点。今年,永安大门只入不出,车辆驶入园内后,在民警疏导和标志引导下,经北面两个门驶出永安园。采写:本报 王也 王斌 辛戈 薛琳 摄影:本报 寇宁
诸多公民公开谈论*治都得冒着“被请喝茶”的风险,作为养育众多记者的媒体机构又怎能不谨言慎行呢?或许写写八卦、爆爆明星丑闻、私生活等有金钱入钵的同时风险很低,何乐而不为呢?而实际上*治与娱乐并不是割裂的两个个体,彼此可以相辅相成。美国媒体恶搞总统并不是故意贬低其人格,更不是不爱国的表现,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轻松愉快地方式普及*治理念,监督*治举措,推动国家发展。相信更开放的舆论生态环境能够为娱乐新闻提供更多的议题,将严肃的*治话题变得轻松快活。谁说娱乐仅仅是乐一乐呢?《穹顶之下》在2015年2月28日面世,不到一天的时间,该调查视频点击率已经突破3100万次,人们在谈论视频的时候柴静也成为瞩目的焦点,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评价,这无形中也在推动着人们对环保的关注,通过娱乐式评价进一步推广纪录片,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进步。
今夜,我用情丝割断你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