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张男
9月29日,医院心内一科团队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成功救治一位92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们突破手术“禁区”、冒险为这位老人开通血管,终使老人成功获救。
她是心内一科一位老患者的母亲,突发胸痛持续难以缓解,伴冷汗、烦躁不安来诊,血压偏低,立即嘱其查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血管再通(溶栓或者介入)治疗。
“高龄、轻体重、女性”这一直是溶栓以及介入治疗的高风险人群,并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存在出血、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高风险。眼前这个病人完全符合以上条件。对于手术团队的急危重心脏病的整体救治能力是严峻的考验。
要知道,每次急性心梗的救治,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该老人的女婿十年前曾因心肌梗死经过积极抢救治疗过并恢复如初,医院充满了信任。
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确定介入治疗方案。孟宪亮副主任医师顶着巨大压力与团队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手术,术中患者心律忽快忽慢,一度出现室颤,接着行除颤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后病人症状缓解,安全返回病房。通过严密观察、及时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老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病情好转。
老人及孩子们对心内一科室充满了感激,老人出院时满含热泪握着孟宪亮医生的手久久不放,“孩子,谢谢你,我又活过来了。”随后,家属将一面沉甸甸的锦旗递到了孟主任手中并连连道谢。
当前,冠脉介入手术以其微创、快速、高效等特点成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治疗方法,可以快速开通“罪犯血管”,挽救患者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凶险,紧急开通闭塞血管如同与死神赛跑,时间宝贵,这也意味着平日里需要医生手机全天开机,随时待命,一个手术电话通知就得立马赶往介入科室,半夜抢救患者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每一个成功手术的背后,是介入医师真心的倾注与付出、精湛技术的完美诠释。也许,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最见医者仁心。行医育德是每一位医生的信仰,纵然前路漫漫,充满坎坷,但对于医生来说,始终无怨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