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雅静
编辑|丁宇
年轻人演年轻人
电影《》正式开拍之前,导演黄建新给了韩东君几本《我的回忆》。那是张国焘的自传,共三卷本。韩东君着重挑了年发生的事件阅读。其他部分,则帮助他构建起人物的逻辑。
定妆之前,黄建新又找到韩东君,主要聊起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以及张国焘这个人物在《》里的位置。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重点影片,《》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电影将目光聚焦于年这一横截面,尝试以对群像的塑造开拓叙事空间。
黄建新希望电影能进入“叙述人物”的状态,而不是单纯地“客观介绍历史”。如何将百年前的“中共一大会议”代表,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年轻人,是演员的主要任务。
通过前期准备和与导演的交流,韩东君抓住了角色的两个身份:入北京大学读书时,他是学生会主席;在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他是组织委员。由此,人物性格有了支撑点:“他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的正片中,张国焘与共产国际代表会面的段落仅有短短地几分钟,但那种矛盾、复杂、紧张的气氛足以被呈现出来。
一方面,李达已经拒绝了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中共一大的要求,张国焘私下与代表联络的行为,本身就充满着争议;另一方面,他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从容不迫,一边用熟练地英语与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对谈、商议,一边环顾四周。在被告知密探进入酒吧后,张国焘回眸凝视的眼神,意味深长。
电影上映后,演员韩东君被观众评价为“眼中有戏”。他在英语台词中的英式发音,也极大地还原了那场谈判的氛围,令观众印象深刻。
关于这场戏的表演,韩东君回忆说:“也不能说力量吧,我觉得他的眼神还是有一些东西的。”台词方面,英语也是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准备阶段,韩东君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英文发音多为英式。此前,他在加拿大留学,英语是美式发音。为了片中与共产国际代表交流的戏份,他特意找了一位英国籍外教,做语言上的指导。
“可能我在片中的发音也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尽量向那个英式发音靠近,希望更多地还原那个年代。”他告诉《博客天下》。
有机会参演《》,对于韩东君来说,既是一种机缘巧合,又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此前,他毛遂自荐出演了《我和我的祖国》。在文牧野导演的《护航》一章中,韩东君的表现给总制片人黄建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选角时,文牧野给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