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会走路时,妈妈总期待他能快点走路,好解放双手。殊不知,孩子对走路这件事,只有“3分钟的热度”,没走几步就要回归“树袋熊状态”,各种撒娇、哭闹求抱。身边不少妈妈都吐槽:孩子明明学会了走路,为啥一出门就要抱抱?
我家闺女也是如此,下楼买菜回家就要求抱,我以双手提着菜为由拒绝了她。不料,她拉着爸爸的手,示意让爸爸来提两个袋子,然后伸手,满怀期待地说道:“妈妈,抱抱”。
孩子明明会走路,为什么一出门就要抱?
前段时间,跟朋友一起带孩子去重庆旅游,一路上,闺女就像“树袋熊”一样,不是趴着爸爸肩上,就是抱在妈妈怀里,自己一步都不肯走......整个出游途中,文文爸硬是抱着20多斤的女儿爬坡上坎,在人潮中“杀出了一条条血路”来逛景点。
一路同行的朋友们,也个个吐槽道:带娃出门玩真的是太难!完全就像牛皮糖一样黏在身上甩不掉。回家后,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咨询了身边从事心理学的朋友,终于搞明白孩子出门要抱的原因。
01、孩子眼前的风景,只有数不尽的大腿
对于大多数出门求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身高直到大人的腰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孩子能看到的只有数不尽的大腿,街上再美丽的风景,他们倘若自己走,都看不到。
但如果让爸爸妈妈抱起来,视野瞬间会开阔很多,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车水马龙,都能尽收孩子眼底。想要看到更多风景的孩子们,当然就想要抱抱了。
02、体力透支,想要通过父母抱来“充电”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走路可是项体力活,在重庆这个山多、梯子多、上坡多的地方,走不了几步路就会累得慌。
而年幼的孩子,本身身体发育还未成熟,小腿力量弱,肌肉收缩能力差,走不了几步就容易疲惫。在大人眼中的10米远,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或许就是“千里之外”了。
因此,真的累了,也是孩子出门求抱的一大原因。而在不累的情况下也要求抱,很可能就是撒娇、耍赖,单纯地不想走路,想要父母抱抱。
03、已经学会了走路,对走路失去了“成就感”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做任何事往往就是“3分钟热度”。刚学会走路时甚是积极,等完全学会了走路,“3分钟热度”已过,走路带来的成就感就会消失,他们就会回到最初的原点——抱着。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这种情况称为“退行”,即在不累的情况下,也想要父母抱着。多数情况下是孩子感受到了压力或焦虑,就会放弃已经习得的“走路”技能,转而以最幼稚、原始的方法来应对,比如“求抱”。毕竟,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父母的怀抱更有治愈力量了。
04、出生自带“喜欢被抱”的基因
在网上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日本脑认知研究专家,招募了一批6个月内的婴儿,研究他们“被抱”与“不抱”时,动作、声音及心电图的变化。
经过对比数据证实:宝宝在被抱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显著提高,换句话来说,就是宝宝被抱着时,会感到更放松。
研究者还表示:婴儿们的这种反应模式,在妈妈肚子里时就产生了。
看完这个有趣的实验,也就不难发现,为啥女儿在旅行时非要抱着走,即便姿势别扭、难受,但只要抱着,她就会一声不吭;一旦放下来走,她就各种苦恼、求抱,原来是自带了“喜欢被抱”的基因。
当孩子“求抱”时,父母到底要不要抱呢?
孩子依恋父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当娃“求抱”时,父母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毕竟孩子们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求抱,多数情况下就是累了、怕了;若此时索抱不成功,只会让娃内心感到恐惧与不安。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就告诉我们:对于孩子而言,妈妈的怀抱,比食物更加重要。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小猴子们大部分时间都会依偎在布偶猴妈妈身边,只有在非常饥饿时,才会去到铁丝猴妈妈身边喝奶。
当研究人员通过小熊玩偶打鼓时,受到惊吓的小猴子们,几乎都奔向了布偶猴妈妈,在布偶猴妈妈的怀抱中直到安静下来。
美国医学院研究:从小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成年后幸福感更高
妈妈的怀抱,不仅是孩子勇气的源泉,而且还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幸福。美国一家医学院曾对名小婴儿就和父母拥抱的频率进行研究,研究员发现:当孩子被父母抱着时,大脑会分泌一种让孩子感到被信任、被支持的“催产素”。
通过长达30年的调查追踪发现: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最佳,成年后幸福感更高,不容易产生焦虑。
所以,当孩子再次向父母发出“爱的抱抱”时,父母就请不要拒绝了,毕竟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父母的怀抱更温暖。其次,父母抱孩子,其实也就那几年,别错过!
演员黄磊在节目中聊到:有天晚上,多多跟妈妈一起睡觉,黄磊本想叫醒女儿回自己房间睡,后来一想还是抱回去。在抱起女儿时,黄磊就感慨道:抱女儿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2个小技巧,让孩子愿意自己走路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若能激发起孩子走路的好奇与兴趣,让走路变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还怕孩子不走路吗?不妨试试这3个小技巧
①“你追我赶”小游戏
“你追我赶”小游戏,是我跟女儿出门最常玩的游戏。游戏之前,我们会设立一些奖惩规则,比如谁追赶上了,谁就赢了,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或者输了的就接受惩罚,比如扫地、洗碗等。
为了得到礼物的女儿,不是在前面一路奔跑,就是在后面一路狂追,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让孩子自己走路的目的。
②布置路上的小任务
鉴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们可以顺势而为,比如给孩子布置路上的小任务,找找路上的红绿灯,路边是否有红色的花朵等。
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转移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途中,达到了走路的目的。
总之,在了解了孩子“求抱”的原因后,我又忍不住转向身边的女儿,给她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她:在任何时候,只要你想抱抱,妈妈都会张开双臂。
互动话题:当孩子要抱抱时,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