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文内容与死亡有关,忌讳者止步。
前天早晨刷朋友圈,新消息提示,朋友宝哥发布了新消息。
太久没有他的消息了,我连忙点开,看到了这则消息——
当时感觉脑袋发懵,同时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发消息说自己去世?这……
又定睛细看,才反应过来,应该是宝哥的孩子用他的手机发的这则消息。
宝哥是我爱人多年的朋友,虽然年龄相差很多,但关系很好。当年我爱人追求我的时候,经常在我家附近“堵截”我,宝哥经常陪同。这么多年,一直是我们家的好朋友。
有些事真的很难说。前几天我爱人还说,也不知道宝哥怎么样了,应该给他打个电话。
我说:还是别打了,好像向人家讨债似的。前年我们回家时,他借了点钱,至今未还。
宝哥是个“讲究人”(很义气),且敏感细心,他没给这个钱,应该不是忘了,我怕他多想。
宝哥离婚多年,自从“买断工龄”以来,一直打零工、租房住。冬天,屋子里冷得呆不住人,吃的也简单,好几次我爱人从他那里回来对我说,宝哥留我吃饭,我没吃,就一个炒鸡蛋,还只放了盐,葱都没有。
近两年听说他生病了。前年我们回家,一起吃过几次饭,无论大家如何相劝,他都滴酒未沾,说医生让他忌酒。之前的他,饮酒如喝水。
我注意到他十个指头末端都是肿的。虽不懂医学,但也知道问题有点严重。当时就想,亡羊补牢,但愿为时未晚。
他明显没有以前健谈,唯独大家提到退休开工资的时候,神色兴奋,谈兴很高,说他补交了多少多少钱,马上就领退休工资了等等。
我为他高兴,心想,终于苦尽甘来了,
我们那里现在十几万就能买个一居室,有了退休工资,再额外干点活,买个房子,成个家不是大问题。有个人陪伴,知冷知热的,多好。
然而,一切成空。
我爱人沉默半晌,说:再过几个月,他就领退休工资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
人的一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马上去做想做、该做的事,不要等。
有人说,世上最珍贵的,永远都是那些失而复得的人和事。
可待到失去时再意识到珍贵,是要付出代价的。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代价我们都接受得了。
当然,接受不了,也得接受。
失去容易,复得难,大部分的失去都是一去不返,他人的失去和被剥夺,对于我们,其实就是警钟;他人的那些折磨和苦难,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觉醒与改变。
所以呢,很多事,立刻去做——
想吃啥,马上享用;
以我为例,以前,超市里的小食品几乎都喜欢,现在想找出几样想吃的,很难。
有喜欢的衣服,赶紧买来穿在身上;
前些天在服装店看中一套衣服,本以为很不错,可实际效果呢,如同“老牛吃嫩草”,很违和。
这违和感,弄得我有点难过。
对于孩子,该陪伴时必须陪伴,该放手时必须放手;
小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父母都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席,否则,难以逆转的后果会让你欲哭无泪,甚至受难终生;
长大后,该放手时放手,否则,会钳制他的成长,后果严重;
结婚后,不仅要放手,还要保持一定距离,否则,你牺牲了自己的生活,结果是影响了人家的生活。
对于老人,有生之年的五分孝敬,远远好于墓碑前的十分悲伤;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家的一个亲戚。
父母生病时,他从没伸手伺候过,从未花过一分钱。父亲“走”时,给老伴儿留了张存折,他记住了密码,撕了存折,拿着父亲的身份证取出占为己有。
现在,每逢父母忌日去墓地祭奠,最积极的就是他,总是提前多少天就张罗。有人说,人在做,天在看,他即使不怕父母“找他”,也怕遭报应。
烧点纸钱就能免除报应吗?我表示怀疑。
对于爱人,越尽早进入“磨合后的平和期”越好。
“磨合后的平和期”,是我发明的词语。
据我观察,真正能够做到相互体谅包容、细致关心的夫妻,至少得到五六十岁的样子。
——如果能提前达到这个境界,保护好另一半的健康,会给年轻的你增加很多幸福,会给年老的你减少很多遗憾。
在我看来,真正到了鹤发鸡皮、步履蹒跚之时,对方的健康,是他的幸福,更是你最大的幸福。这个幸福,不单单体现在生活的照料上,还有——谁先死,谁断后的问题。
我在《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爱,就是你先死》中曾写到——
在我看来,“先走”的那个人是幸福的,我胆小且自私,不想承担一个人生活的孤独和恐惧,希望能走在前面。
至于如何能提前达到“磨合后的平和期”,我个人的经验是,换位思考、有同理心,善于共情,可解决婚姻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
对于生活,很多人都说:快乐太少,烦恼太多。
其实,大多数矛盾和痛苦的根源,都是遏制不住、也挥之不去的欲念和执念造成的。
是放不下与想不开,剥夺了快乐,降低了幸福指数。
我是个没出息的人,认为最大的成功,是健康活着;所谓的好日子,不过吃好睡好,我爱、和爱我的人全部安好。
而要拥有这些,需及早作为,别以为一切都来得及,“来得及”,是最大的谎言。
——END——
PS:以下文字属于科普知识,讲的是人将死之前的真实状态,节选于我收藏于年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带给了我很强的震撼感,其中的冷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当时就有与大家共享的冲动,但又有所顾虑。今天发在这里的本意,是想让更多“死者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还是那句话:忌讳者止步。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END——
欢迎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东篱辰:一个爱情、婚姻、人性和世相的探究者,一个喜欢、善于倾听的人。愿与偶遇人生“恶劣天气”的你,促膝暖谈,平复心灵褶皱。期待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