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琢磨生命周期的事儿,主要是企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组织生命周期和人的生命周期,琢磨这事,主要是想弄明白某些企业是怎么突破生命周期的。
目前基本的结论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实质是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要想突破企业的生命周期,就得发展出第二产品曲线、第三产品曲线(如图所示),这样一直叠加下去,企业就可能突破生命周期,一直保持增长的状态。
那如何开辟第二或第三产品曲线呢,靠的是组织及组织的创新能力;但组织本身也存在生命周期,那又如何突破组织生命周期呢,靠的是组织里的人;但人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突破人的生命周期,必须保持组织里的人始终是“奋斗者”,这样就可以保持组织的创新能力。
顺着说,就是由“奋斗者”组成的组织,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就可以支持组织不断地产品创新,从而创造出第二、第三产品曲线,进而实现企业生命周期的突破,保持持续的增长。
因此,让组织始终由“奋斗者”组成是企业突破生命周期的核心。大家大体已经知道我说的是谁了,没错,就是“华为”,华为采取的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措施,就是为了保持企业是由“奋斗者”组成的。
理解了这个逻辑,再去看华为的各种制度和措施就容易多了。
在琢磨“生命周期”的某一天,我突然想,“人活的意义应该是体验生命周期,体验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生命周期就如同我们的心电图,是跌宕起伏的;也如同我们的DNA,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体验的就是这跌宕起伏,就是这螺旋上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因为这些天我感到,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可能有点过了,甚至于有点理想化。我们试图通过努力让孩子避免很多“弯路”(家长认为的),避免跌宕起伏,避免螺旋,这可能违反了生命周期这个规律。
就如小孩子发烧,按照原来的认知,发烧是坏事,得赶紧退烧。而事实上是,“偶尔的由于受凉、积食等原因发烧,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这时候的发烧是在调动整个免疫系统,激发了免疫活性,如果处理得当,确实有利免疫的锻炼”。
九十年代末,“温室里的孩子”是个频繁出现的词,记得有个电视,演的是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因为平时都是吃家长剥好的鸡蛋,在他第一次独立吃鸡蛋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下手剥鸡蛋壳。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到底哪些是孩子该有的经历,哪些是弯路?如果我们把正常的路当成弯路,那孩子是不是就漏掉了一些重要的经历呢?
现在回想起孩童时,似乎中小学从来没在我生命出现过,我试图努力的回想,除了个别的点滴,99%的都记不起来了,可能人的记忆记不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总之,没印象了。那些没印象的经历,对后来的成长究竟有什么影响,真是不得而知。
我们试图让儿时的成长与未来关联起来,可能对多数人而言,关联度其实并不存在或者关联度很小,这些仅仅是成长的过程而已。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人生是一步决定一步的,一步瞎了,后面的步步都会瞎;事实可能是,人生的成长根本不是步步为营的,而是跳跃的、不连续的;或许,一步一步共同构成了你,但具体到每一步的影响可能也就那么回事儿。
写下这些话,只是一种反思,希望也能引起朋友们的思考。
我最近的感慨是,人很多时候都是在违反规律而不自知的,违反生命周期,违反人的正态分布。这可能是人的本性,但是,不确定就是不确定的,试图通过努力妄图变不确定的为确定的,妄图也只是妄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