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好转,可以帮他把身体翻回来了。”1月4日傍晚,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带领团队在重症监护室例行“夜查房”。
一位重症肺炎患者经过近30小时的俯卧位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从90%上升到96%,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也趋于正常。
“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室和急诊病房,我们的医护要对患者的各项指标保持高度警惕,时刻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王瑞兰说,面对数量剧增的患者,医护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最大限度加快周转。
眼下,保障脆弱人群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了近阶段医疗机构重中之重的任务。近期,医院围绕急救与重症救治,集中力量“拧”成合力。通过每个团队优化流程、扩容资源、提速提效,向“速诊、速收、速治”的目标使劲,全力保障急救与重症救治的“生命通道”畅通高效。
“我手上的活再快点,就能加快整个急救单元的运行”
前一位患者刚被送入抢救室,自动门尚未完全关上,护士又一路小跑将又一位患者推入抢救室大门。医护人员快速穿梭在各病床之间,匆忙的脚步声、监护设备的运行声、克制的咳嗽声汇聚在一起,让人时刻神经紧绷。
“这段时间确实是我和团队工作经历中的艰难期。”医院南部急诊危重病科主任洪江坦言,ICU病房中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的高龄老人,生命救治必须全神贯注,不容半点闪失。
据杨炯和陆维珏两位护士长介绍,元旦至今这四天工作日,医院虹口、松江两院区日均急诊量直逼人次,每日来院的救护车在辆左右。
在医院松江院区急诊大厅,可以看到两位高年资护士“驻点”在急诊绿色通道入口,专职对接来院救护车,氧气瓶等基础急救设备也直接放置在了急诊入口通道处;心电图等关键检查同样“跨前一步”——经预检判断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就诊前就提前完成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或三级诊室优先就诊。
“我们多跨前一步,就能更快地筛出危重患者,让他们尽快得到合适的治疗。”南部急诊副护士长范仁静说道。
虹口院区急诊静配中心里,北部急诊输液室护士长胡美琴正手脚麻利地为留置针封管用的注射器抽入生理盐水——这可以为之后的留置针封管操作节约数分钟的时间。
胡美琴介绍,近期每天需要输液的患者人数已接近千人,是以往的3倍有余。为了节约一分一秒,输液室的护士们经常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我们手上的活儿再快一点,患者就能尽快输上液,每个环节都加速一些,整个急诊急救单元的运行就能更快一些。”胡美琴说。
据悉,为加快输液室周转效率,医院虹口、松江两院区都对输液位做了几乎翻倍的扩容,从原先的共张座位,扩容到接近个,并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增设补液二区。此外,还为留观输液和普通急诊输液配备了两套护理团队:普通急诊输液的护理由一支护理团队支援“承包”,用药相对较复杂、需要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