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有这么一群“蓝衣”天使们。他们每天守在床头一寸方桌之间,只因那是离病人最近的地方。他们的一天,是乘风破浪总有时,直挂云帆济病痛的一天。
晨
一夜的辛苦无法磨灭早晨的热情与积极
因为责任所以坚守
周佩歆是肝外科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血透小组的成员,每天都要为并发严重肾衰竭的病人进行血透。忙碌了一整夜,周护士正准备下班,一通紧急电话却让她神情紧张,原来是公共卫生中心要转来一位重肝病人,病情十分危重!一听到病人已经重症肝衰竭,周护士凭借自身经验,马上想到了科室新开展的人工肝技术——胆红素吸附!
待患者从抢救车转至病床上后,主任了解病情、冷静判断:患者的情况危急,肝功能极差,胆红素甚至高达五百多,立即进行胆红素吸附治疗!此刻周护士已经做好准备,一应物品均已备全!救治工作在一瞬间展开,快速协助医生完成置管操作,同时做好管路的预冲,为患者尽早上机治疗缩短了大量等待时间。当看到鲜红的血液从患者体内引出,进入运转机器后,在旁的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没过多久,心电监护又发出了连续急促的报警声!患者血压开始大幅度下降,循环系统极其不稳定,鲜活的生命危在旦夕!所有医护人员压力大增,忙碌的脚步,伴随着一声声医嘱的下达,周护士调整好机器参数后立刻协助责任护士参与救治工作,她们与时间赛跑,她们与死神拉扯!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的情况开始慢慢稳定下来,胆红素吸附治疗顺利结束,周护士为患者平稳下机。此时已经日到中午,她却没有离开,直到复查的血报告出来,胆红素降到了三百多,她才安心回家。
肝脏是人类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对健康至关重要,而肝衰竭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移植一直是肝衰竭病患最优的解决方法。可是长时间的等待肝源,使很多患者还未看到希望便遗憾离世。人工肝技术(胆红素吸附)的诞生,犹如人生一道曙光,点亮了很多重症肝衰竭患者的生命线,为患者等待肝移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周佩歆作为肝外监的中坚力量,思路清晰,沉着冷静,为人非常有责任心。回想起这位病人,她说:“能用到新的技术帮助那些等待移植的重肝病人,这让我有了工作上满满的成就感,非常自豪我是一名肝外监的护士。”
午
午后的阳光温暖了护患心灵
她们为重症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每天下午是丽丽的康复运动时间,但今天的她格外沮丧,拉着她的责任护士钱宁宁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宁宁问她:“是不是想家了?”她用力点了点头。丽丽只有17岁,但因术后病情不稳定,只能在外科监护室继续治疗,独自过年。疾病让她脸上少了年轻的朝气与笑容,但面对亲切的护士姐姐,偶尔任性地撒娇。术后还不能讲话的她她嘟着小嘴在笔记本上写下:“许久没看外面的世界了。今天,我的康复运动能去看看天空吗?”经医生评估后,他们决定一起去看蓝天啦!
站在窗前,钱宁宁告诉丽丽,年因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自己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尽管没有回家,却成长和收获了很多。今年,自己依然需要坚守岗位,那是责任和使命的年味,她们的“留守”都是为了战胜病魔。“如今你都可以走出来晒太阳,相信很快也可以回家了!”看着晴空万里和扑面而来的阳光,丽丽终于露出了笑容,她用唇语示意:“希望我们都可以早日回家!”宁宁读懂了她这句话。她们一起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幸福地笑了。
郭呈瑶是届新入职护士,外科监护室是她轮转的第二个科室。今天,她要跟随带教老师唐颖嘉负责25、26床,早上交班前她习惯性地提前去床边了解病人。26床是昨天大夜班收治的一名颅脑外伤的病人,急诊手术后转入外监。昏迷的神志,来回波动的血压,以及接呼吸机通气的口插管,还有床后那一排排的推泵,都在提示着病人的情况并不乐观。这样的重病人在外科监护室并不少见,但是对于郭呈瑶这个新人而言,护理这个病人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来不及多想,医生已过来通知:病人下午2点外出做ct检查。虽然之前有过相关经历,但作为新人,她还是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开始一步步做准备,检查外出心电监护电源是否充足,帮助医生通知家属到场,通知呼吸治疗师,检查氧气钢瓶储氧量,填写转运评估单,计算病人各个推泵维持时间。哦,还要记得携带外出转运箱……下午2点到了,工人、医生、呼吸治疗师、家属都已到位,唐老师带着郭呈瑶一步步安置好病人,开始推床出去,到达ct室后,众人小心翼翼地将病人转运到ct检查床上,并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