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何正权李鑫通讯员张永杰文图
为普及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增强青少年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4月15日,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大河报60余名小记者走进信阳市地震局进行参观学习。
零距离观看地震监测仪器
4月15日上午9时许,小记者们在地震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零距离参观了地震监测仪器--流动监测仪。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介绍:“这台流动监测仪具有极其灵敏的监测能力,我们用力跺跺脚,仪器上的波形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准确记录下来。一旦发生地震,仪器就能迅速启动,进行流动监测。”
目前,信阳市地震局已配备一套地震流动监测系统,可以在震后快速开展地震现场观测、震情紧急跟踪,为获取地震震情第一手资料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近距离了解地震数据分析
在地震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讲解了地震监测的工作原理,演示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小记者们对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地震波形产生强烈的兴趣,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类似于心电图的画面,就是我们实施监测的地震波,在孤山东坡,有一块没有破碎断裂的完整基岩,这块基岩与地壳连接在一起,测震器就安放在该基岩上方,所有的数据都是由此得出。”
应急救援知识宣传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信阳市建成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为震后灾情快速评估、应急指挥综合调度、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也将满足视频会议、业务交流、日常办公等多媒体信息服务的需求。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向小记者们发放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手册,并告诉小记者地震来了如何逃生?如何自救?比如,地震时要迅速钻到床下、桌子下或躲在承重墙之间距离最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较小空间,并且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口下躲避。
随后,工作人员还详细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包中工具的使用功能及方法。
科普讲座现场答疑
为进一步增强小记者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工作人员做了地震知识科普讲座,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小记者们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地震的形成等科学知识。
在提问环节,小记者们纷纷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如果我们在楼房里怎么自救呢?”“地震停止震动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安全了?”“信阳市位于地震带上吗?”……针对小记者们的提问,工作人员一一解答。
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大家受益匪浅,还激发了自己学习地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要把今天学到的地震知识,说给周围的同学、朋友听,让更多的人增强防灾意识,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