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航班执行重庆—拉萨航班任务时,在m、0.75马赫的巡航状态下,驾驶舱风挡玻璃破碎。在机组人员的正确处置下,飞机紧急备降成都,一起世界民航史上罕见的严重事故化险为夷。
这次事件引发了广泛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的机长康复后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副驾驶却因为这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不能继续飞行了……
3.突然减压
有安全带固定、待在机舱内部的人员避免了直面高速气流和低温,但他们还要面临突然减压带来的威胁。
突然减压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物理影响,包括肺内压升高带来的肺损伤,气压差造成的鼻窦、中耳损伤,以及高空减压病。
高空减压病是一种可能在高空减压和潜水上浮时发生的特殊病症,在正常气压下溶解在体液中的微量氮气,可能在低气压下离析出来形成气泡,在身体组织内形成压迫和栓塞,引起情况各异的疼痛、水肿、组织缺血甚至梗死。
4.高空缺氧
高空缺氧则是最主要的危险。
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急性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所引起的缺氧称为急性高空缺氧,能引起头晕、肌肉运动协调能力丧失、智力功能障碍、气促、心动过速、发绀、意识丧失等症状。而在呼吸空气的条件下,突然暴露于m附近或者更高的高度所引起的极度严重缺氧则属于暴发性高空缺氧。
发生暴发性高空缺氧时,人会在数分钟内失去意识,如果暴露时间过长,即可引起心衰、慢性可逆或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直至死亡。
一旦发生暴发性高空缺氧,必须立即下降到安全高度,使舱内气压不至于过低,并对飞行人员及乘员应急供氧。
在川航的这次事故中,机长可谓力挽狂澜,在低温、强噪声、气流吹袭以及部分自动化设备失灵的极端情况中,镇定地做出了处理,迅速操纵飞机降低高度、减速,最终成功迫降在成都双流机场。
二、万一真的遇到舷窗破损,怎么办?
1.戴好氧气面罩
飞行事故发生时,乘客能做的其实非常少。
我们能做的主要是,待在原地,尽量保持镇定,戴好氧气面罩,按机组指示行动。
为什么要强调戴好氧气面罩?
每架客机携带的氧气,都足够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氧气面罩为乘客连续式供氧,因此,只要戴好氧气面罩,就不必担心发生过于严重的高空缺氧。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生机体破损,暴发性高空缺氧状态下人的有效意识时间非常短暂,缺氧状态的人甚至会在感觉到自己缺氧之前就失去意识,因此必须尽快地按正确流程戴好氧气面罩,而且要听从机组指示,先自己戴好,再帮助他人。
2.系好安全带
特别要指出的是,登机后,直到安全降落飞机结束滑行前,一定要系好安全带。
安全带是发生飞行事故时乘客的一道生命线,这次川航3U的副驾驶正是被安全带救了一命,没有完全被气流吸出驾驶舱。年的阿罗哈航空号班机天花板爆裂,机舱撕裂成“敞篷飞机”,仍成功迫降,仅有一名未系安全带的空乘被吸出舱外,其余人员全部生还。
▲变成“敞篷飞机”的阿罗哈航空号班机(图片作者:DeanSensui)
3.跳伞可行吗?不行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能不能跳伞求生呢?
在民机上跳伞这种事情嘛……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还是不要考虑了!
跳伞可不是背上伞包来个“信仰之跃”就能生存,对毫无经验的客机乘客来说,几十甚至上百个人从严寒缺氧的高空跳伞简直是“落地成盒”的玩法,伞绳缠绕、机翼干扰、不会控制姿态、不会落地,随便出现一个问题就能送命。
所以,待在机舱里等待机组带我们平安回到地面才是最安全的操作。
每一位飞行员在坐进客机的驾驶舱之前,都经历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模拟和训练,他们和众多的地面机务人员、航空工作者一起,构成了乘客生命安全的坚实保障,使程序庞杂的民航飞行成为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在这里,向3U航班全体机组成员致敬,向每一位守护飞行安全,带乘客平安回家的航空工作者致敬!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Aloysius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