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解读
TUhjnbcbe - 2024/5/17 17:15:00
近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通知提出,到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督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能够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到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的目标。这一重要通知为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参与者带来极大鼓舞,不难预见行业发展将迎来重要机遇期。一、战略背景与意义当前,国外发展环境与国内产业态势同时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汽车产业正全面重构,中国建设汽车强国进入关键阶段,面对智能汽车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的强烈诉求,《发展战略》勾勒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宏伟蓝图,政策覆盖面广,对产业发展指导性强,必将为我国智能汽车强国建设指明方向,迎接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抓住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新机遇,使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产业引领者,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智能出行需求与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战略功能与作用《发展战略》明确了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强国目标,释放出支持加快智能汽车发展步伐的强烈信号,吹响了跨产业协同迈向智能汽车和智能社会的集结号,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建设智能汽车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一)顺应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趋势在汽车产业的重构进程中,跨界成为常态、融合成为必然。唯有真正构建起各司其职、有效分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才能抓住本轮产业转型的战略机遇,实现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发展战略》提出构建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了对智能汽车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更契合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演变态势。(二)精准把握提升汽车产业实力的关键要素《发展战略》提出了从核心零部件、系统、平台,到智能汽车品牌的发展主线,指明了全面提升智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突破口。即通过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等技术攻关与产品产业化,建设形成支撑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同时基于智能化系统的加快推广应用,培育以智能产品、服务及体验为区分度的智能汽车自主品牌。这既强调了智能汽车所涉及的智能化新硬件的重要作用,又体现了未来“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三)牢牢抓住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主体《发展战略》提出必须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以整合优势资源、组建产业联合体和联盟为目标,全面鼓励整车、零部件、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通信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类不同企业,分别成为智能汽车产品提供商、关键系统集成供应商、自动驾驶方案领军者、汽车数据服务商、通信网络运营商以及智能交通系统方案供应商。这充分强调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而且指出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实施主体不是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而是不同类型企业的集群,且不同企业应肩负起各自不同的使命。这就在国家层面上肯定了未来汽车产业范畴不断扩展的演进规律,描绘了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构成,从而为参与智能汽车创新的各类企业指明了方向。(四)科学预见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形态未来汽车产业不仅需要单车智能,更需要车路协同智能;不仅需要智能产品,更需要智能服务;不仅需要交通工具,更需要出行服务;不仅需要汽车本身的价值增容,更需要广泛应用汽车及相关大数据带来的全新价值扩展。正如《发展战略》所述,必须创新产业发展形态,积极培育道路智能设施、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车联网、网络安全、智能出行等新业态;加强智能汽车复杂应用场景的大数据应用,重点在数据增值、出行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培育新商业模式;优先在封闭区域探索开展智能汽车出行服务,从而全面支撑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的不断创新发展。(五)明确提出汽车产业技术突破路径选择与协同策略构建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的技术策略在于有效利用体制优势,强化军民资源融合共用。这一判断的前提源自对智能汽车战略价值的充分认知:新时期的汽车产业不仅关系到重大支柱产业安全,而且关系到国防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城市治理体系安全,其影响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智能汽车的战略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军民协同发展的技术策略,要求在新技术转化应用方面,开展军民联合攻关,促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车辆电子控制、高性能芯片、激光/毫米波雷达、微机电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转化应用。三、战略重点(一)明确了加强智能汽车产品管理的重点任务1、完善智能汽车生产、准入、销售、检验、登记、召回等管理规定。优化智能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条件,完善智能汽车整车、关键系统、核心功能与服务的强制性准入管理,构建适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不同等级的新型检验和登记办法,研究构建适应智能汽车缺陷新特点的召回制度。2、研究制定智能汽车相关产品安全审核和管理办法。适应智能汽车协作生产、柔性生产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完善智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生产制造标准体系,构建包括软件代码和系统功能在内的智能汽车产品一致性监督及安全审核机制。3、构建智能汽车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防控体系。明确智能汽车安全责任主体认定,完善智能汽车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取证和处置、安全事故追溯和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建立权责统一的智能汽车事故责任认定相关法规,研发智能汽车交通违法取证、交通事故重建等配套技术和规范,制订智能汽车事故责任认定标准,为智能汽车参与下的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护航。此外,《发展战略》还提出了明确车用无线通信设备型号核准和进网许可办理流程,完善车载通信产品入网许可及车用软件认证制度的任务要求。4、善智能汽车场地测试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对智能汽车道路测试申请、审核、管理以及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和测试车辆的要求。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重点加强智能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的审核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企业开展智能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的实际需求。推进运行安全和自动驾驶能力测试基地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自动驾驶能力测试场景,打造智能化测试评价平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环境。(二)明确了加强智能汽车使用管理的重点任务1、颁布智能汽车标识管理办法。定义智能汽车有效标示,对车辆自身、车载通信与车辆所有人/使用人的归属权、使用权信息进行全面系统地登记,实现在各类智能汽车应用场景下的身份认证、实时跟踪和事件溯源,保证智能汽车在研发测试、上市销售、行驶使用等生命周期各环节皆可管可控。2、建立公开透明的智能汽车监管和事故报告机制。强化智能汽车安全监管能力,针对涉及到的生产企业、驾驶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众多利益相关方,完善多方联动、信息共享、实时精准的运行监管体系,以满足智能汽车安全运行的管理要求。3、加强道路基础设施领域联网通信设备进网许可管理。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监管技术研究,完善基础设施设备进网许可相关管理办法,根据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数据类型、数据内容和数据重要程度,分级开发数据安全监管措施,从数据存储安全、传输安全、应用安全等维度建立道路基础设施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4、制定智能汽车软硬件升级更新、售后服务、质量担保、金融保险等领域管理规定。未来自动驾驶系统、网络安全系统、高精度地图等软件系统会通过在线更新不断升级,提升智能汽车安全性、功能性。基于安全技术水平、功能先进性、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等指标的智能汽车保险体系也面临新挑战。通过创新智能汽车升级、服务和保险等管理体系,将积极推进智能汽车商业化应用。四、战略调整我国企业智能技术积累严重不足,关键技术研发滞后。除电子元器件、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等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跨国公司外,车联网V2X技术及更高层次的智能驾驶技术与美国、日本、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还很大。《发展战略》的六大任务,涉及到从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网络安全六大体系的建立。这六大体系,每一个都包含巨量的工作,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发展战略》进行了务实的战略调整,将整体的体系建设时间节点进行延后,将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的建成时间整体后移,基本形成的时间由年推移至年,全面形成的时间由年推移至到年。在产业链水平上,中国车企在硬件部分的差距也不是一点两点。即使在燃油动力体系,我们的产业链至今都无法达到与国际品牌相接近的水平。零部件领域更是被控制、侵夺得惨不忍睹,而在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层面差距就更大了。根据行业分析,感知方面,前端传感器、激光雷达制造等,我们目前还无法匹敌国际巨头,是弱项;决策层面是算法+芯片,AI算法等软件方面,中国在这方面的实力尚可;而到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硬件部分,主要技术基本由国际零部件巨头掌握,所以卡脖子的事情还是有可能在智能汽车领域存在很久。五、战略效应资本市场的嗅觉是最为灵敏的。受到战略发布消息的影响,2月25日,车联网、自动驾驶、汽车电子等板块相关个股都随机涨了一波,启明信息()、路畅科技()、均胜电子()等个股都涨停。不过,这几天又像心电图一样跌了回来。从市场表现来看,最先受益《发展战略》的,应该是5G和汽车电子。根据中汽协的数据,年汽车电子市场的规模为.5亿元。而渤海证券对于年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的预测,是将超过亿元,ADAS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元。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