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贞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果果今年三岁了,平时在家里就像个活泼调皮的小精灵,但是只要见到家里来客人,果果就会害怕地哭起来,一直躲在妈妈怀里不肯睁开眼睛。妈妈为此严厉地责骂了果果,但之后只要一见到客人她就钻到妈妈怀里一言不发。每次见到蚂蚁虫子之类的小动物也是哇哇大叫,之后几天晚上睡觉也得蒙着被子抱着妈妈才能睡着。
果果这种对客人和小动物而表现出来的恐惧,让她的父母都颇为苦恼,但父母却没有认真思考过果果的这种害怕可能正是由她日常对果果的恐吓和责骂导致的。生活中很多孩子都表现得不勇敢,这些不勇敢行为大部分都是有根可寻的。
一、孩子不够勇敢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认为孩子做不到,过于关心和保护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小孩子摔跤后的第一反应都是抬头看父母,如果看到父母表现得紧张孩子就会哇哇大哭起来,并且一直等待着父母的拥抱。如果父母表现得从容淡定,那么孩子也会自己站起来若无其事地继续游戏。带孩子去打预防针时候也经常能看到有些孩子特别怕打针,试图用哭闹挣扎来逃避打针,但是有些孩子却能镇定自若,这种害怕大都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孩子从父母紧张的眼神和言语中明白被打针是一件值得害怕的事。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够勇敢,而是父母太怕孩子受伤害,过度保护着孩子,或者总在言行中透漏并强调哪些事是应该害怕的,在孩子心里种下一个个“害怕”的种子。
2.父母的责骂
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微博、豆瓣、QQ等社交平台里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群组,比如自杀群等,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叫“治愈童年”的群组,在这个群里面每天都有人在吐槽自己童年的遭遇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这些遭遇大部分都是来自亲生父母的责骂或嘲讽。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常常像老虎一样对我吼叫,那时候的我每天都怕自己做错事情,我不知道什么事是该做什么事是不该做的,我常常在被子里默默流泪,以至如今的我似乎仍然不清楚该做什么,我太害怕了……”来自平凡陌生人的这段文字大概是不少人童年的缩影,父母发泄式的责骂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自卑,更多是伴随一生的怯懦和失败。
这就正如卡尔.威特所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宽容和赏识,而严苛的责备会使天才夭折。”
3.封闭的环境
我们都知道伟大的力学之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但是却鲜少人知道他的成长过程,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培养他的各种能力和勇气,到他少年时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追求了,便在阿基米德的父亲同意下让他漂洋过海去求学。正是他父亲培养了他勇敢的品质让他能够去更广阔的环境中探索,才让他有更开阔的思维去求知,才会有后面更大的发现和对人类的贡献。
总是把孩子禁锢在封闭的环境里不会让孩子有更开阔的眼界,也不会让他有勇气去追求更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但饱经风霜的花朵也并非娇艳,孩子也是如此,过度保护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培养出一个勇敢的孩子。
二、父母应该怎么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
1.放手,给孩子自由
孩子每一次真正的成长都是他自身独立完成的。蹒跚学步时候只有父母第一次的放手才会有孩子勇敢迈出的第一步。适龄上学时候只有父母放手才能让孩子勇敢地说出再见走向学校……父母一次次的放手,成就孩子一次次的勇敢和未来的一片光明。
就像纪德说的“如果没有勇气远离海岸线,长时间在海上孤寂地漂流,那么你绝不可发现新大陆。”给孩子自由,才能使他更勇敢地迈向未来。
2.补救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单纯的责罚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责骂甚至体罚,却忽视了正是一次次毫无目的的责罚才让孩子害怕犯错继而害怕相应的事物本身。在每一次责罚后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意识到为何犯错,并且能够让孩子明确怎样才是正确的,进而不断改正,才是责罚的最终目的,孩子也不会因此变得懦弱。
3.不断鼓励并且承认孩子的勇敢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之后便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地完善并保持这个标签。
比如当一个女孩被贴上了“美丽”的标签之后,这个女孩便会对自己的外在形象会更加追求完美;当一个男孩被贴上“肌肉”的标签之后,这个男孩会坚持不懈在健身房锻炼肌肉;当一个孩子被父母贴上“勇敢”的标签之后,这个孩子大可能不断朝着勇敢去前进。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勇敢大都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举动,此时就需要父母去发现、鼓励并且承认孩子的勇敢。
就如拿破仑所说“勇气如爱情,需要希望来滋养。”
来自父母给予的希望就是滋养孩子勇气最好的养料。
这两年有一本畅销书叫《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大概很多人购买它都是因为跟书名有共鸣,希望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是的,成年人的生活如心电图般起起伏伏,若不勇敢怎能好好生活?而这种勇敢是需要从小培养起来的,只有父母给孩子勇敢的机会,才能让孩子勇敢迈步人生。放开孩子,让他更勇敢吧!
本文由贞妈育儿记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