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实施所谓“再平衡”战略,已直接引起日本、菲律宾等少数周边邻国借势抗衡中国,谋求在与中国岛礁争议问题上占得优势;也有某些周边国家试图两面下注,通过“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而从中渔利。针对美国的战略调整给中国经济、*治和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多重挑战,有学者提出,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战略谋划。也有学者提出,“向西开放”比“西进”更适合作为一项公开宣示的国家对外战略,而“向西开放”需要外交全局统筹。还有学者提出,中国应采取“固北、稳西、安东、拓南”的地缘战略。笔者将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的地缘经济*治发展态势为视角,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
一、西南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拓展余地更广阔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离不开周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而中国的经济转型更为世界和周边地区创造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年,对外贸易额达.6亿美元,货物贸易额居世界第二位,仅比美国少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据权威预计,到年,中国市场释放出的购买力将达64万亿元人民币。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他指出: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的确,中国周边地区近水楼台,大部分国家已与中国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态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也是中国周边地区的主题。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和南亚接壤,所处于地缘*治环境是中国周边环境中较为复杂而敏感的地区。周边无大战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总体发展态势。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崛起的地缘战略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东盟是中国地缘经济*治战略攸关的地区,而中国的存在又为东盟提供了美日之外的一个选择,这就给了东盟国家一个在大国博弈中进退自由而游刃有余的活动空间。而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又决定了其不会与中国为敌。中国是“南亚次大陆”的最大邻国,南亚国家中有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甚至发生过战争的国家(如印度),也有与中国保持传统友谊的全天候朋友的国家(如巴基斯坦)。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大国,虽有瑜亮情结,但又都是金砖国家成员,已有某些多边合作机制,双边合作潜力极大。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不仅保持着传统友谊,而且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深度合作有待开发。无论从地缘经济还是地缘*治视角看,东南亚和南亚与中国相邻,相互关系都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移动它的地理位置;也没有国家可以卷起领土逃之夭夭。”这种独特的地理性是无法改变的,相互合作与制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有的国家可以选择借助外来强权(如美国)来制约中国,但美国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制约取决于美国的地缘战略,更多的属于战略性,而不是地理性。美国的地缘战略不是永恒的,将随着美国的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及对外战略的改变而改变。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作用正在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地缘经济*治环境虽然面临多重复杂态势,但对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而言,仍然面临着可以预见的重大机遇。
(一)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一体化加速发展
东南亚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属于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毗邻华南经济圈,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跳板。而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地区事务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虽然都属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贸易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东南亚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锡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5.6%,特别是印尼和马来西亚丰富的木材、印尼的矿物燃料、老挝钾盐矿、越南富磷矿及铁铜矿、菲律宾的铜等都是中国需求的产品。而中国的谷物、蔬菜和锌、铅等矿产品都是东盟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都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中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存在产品结构上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较大优势。年,中国国内申请的技术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成立了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科技训练中心、科技研究和服务中心等,开始在科技方面进行合作。年,《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启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年,以“联合创新,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召开。中国不断向东盟国家输出农业先进技术,每年都有来自越南、缅甸、老挝、菲律宾、柬埔寨和印尼等东盟国家的技术人员到中国学习甘蔗、水稻等种植技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劳务和旅游方面也存在互补性。
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各种制度化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届设置投资合作专题,举办国内各省及东盟10国推介会、投融资项目对接会、项目信息发布会等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年3月24日,《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正式生效,总规模为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和7亿美元的区域投资信用担保基金也相继建成。从年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入第二阶段(年至年)即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阶段。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实现零关税。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突破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发表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提出,争取到年双方双向贸易额达到亿美元,到年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双向投资0亿美元。中国和东盟已经决定,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稳定和谐的地缘*治关系为地缘经济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南亚国家。中国还与东盟有关国家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致力于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处理本地区问题。中国官方郑重表示,与东盟国家将继续保持对话与协商,增进互信,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朝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目前,中国与东盟间的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年,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以推动中国-东盟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与东盟建立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诚然,东盟某些国家与中国存在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国家中也颇有市场,加之美国“重返亚太”实行所谓“再平衡”战略。东南亚某些国家寄希望于美国重返东亚来保障其安全,将其作为平衡因素与中国抗衡的力量。但东盟在解决安全问题上长期坚持自主的“东盟方式”,东南亚国家大都认同和主张“大国平衡”战略,希望中美相互制约,给自身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东盟试图主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合作。同时,中国也对东盟担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头人乐观其成,特别是面对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挑战,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由东盟倡导的RCEP(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将包括东盟10国和东盟的自贸伙伴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等共16个国家,符合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如果RCEP成功实施,将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加快世界经济从西方向亚洲转移的进程。
(二)中国西南与南亚一体化发展潜力极大
南亚不仅在中国地缘经济*治中处于较为独特的地位,而且南亚地区国家相互之间的地缘关系也错综复杂。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组成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已成为新兴国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南亚全境是陆权的“心脏地带”国家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本身就兼具“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双重地缘价值。南亚濒临的阿拉伯海及其扼守的印度洋,是重要的海上能源交通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区位战略地位。
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存在相互合作的广泛基础。印度有发达的软件产业,中国有装备制造业和硬件产业的优势。印度决定在年以后的5年内投资数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参与机会,但广泛的大规模经济合作需要两国良好的*治关系来保障。年中印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印贸易总额达到.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也成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居中国对外贸易额排名的第13位)。南亚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资源储量和种类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印度是铁矿石的主要提供商,据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贸易额已达亿元,印度已成为中国第三大铁矿砂来源国。金砖国家积极筹划货币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为中印合作提供制度化平台。当然,中印存在边界问题、水资源争端以及印度国内不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问题,特别是对中巴合作抱有极强的戒心。但无论中国还是印度的战略家,均认为中国与印度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中印恶性竞争无疑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带来风险。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时明确表示:对华友好是印度外交的优先方向,两国总理自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内互访,表明印中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十分广阔。
巴基斯坦是中国地缘上的全天候伙伴。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海外重要工程承包市场。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超过亿美元。中巴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农业、电信等领域合作也不断推进。由于多年的反恐战争,巴基斯坦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巴基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绝对离不开与中国这个全天候伙伴的合作。而巴基斯坦人力资源丰富、高端人才英语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到巴基斯坦投资设厂,不但有效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促进就业,提升巴基斯坦制造业水平。中国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平衡印度以南亚为基础抗衡中国;另一方面可以向南亚扩展中国的影响力。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但巴基斯坦国内*治局势持续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又处于反恐第一线的压力,不仅制约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巴基斯坦的地区影响力。全方位发展与南亚各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无疑是中国的基本战略。
南亚国家普遍工业基础薄弱,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需要进口大量机器设备。而中国产品适合当地的消费层次,这就为中国机电产品、农机具、交通运输设备,特别是成套设备对该地区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亚地区人口众多,区域内贸易量不到其贸易总量的3%,这为中国商品进入南亚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南亚除印度外,其他南亚诸国普遍工业基础差,制造能力薄弱,绝大多数的工业制成品依靠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是相当有竞争力的。依托南盟合作机制,深化与南亚关系,是中国南亚地缘经济*治战略的切入点。南盟部长理事会在年7月的会议上做出决定,正式接受中国为南盟观察员。年,中国决定再次向南盟发展基金捐款30万美元。中国已将经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人力资源培训和扶贫减灾作为中国与南盟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并探讨建立双方务实和更有效的合作机制。中国与南盟的一系列合作举措将极大地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步伐,加快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我国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缘经济*治环境具备引领周边发展的基本条件,蕴涵着对外开放模式创新的巨大潜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面临以国际性城市为中心建立区域国际中心,构建沿边经济开放带,赋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新内涵,促进相关国家共同发展,打通西南大通道,构建“两洋出海”战略等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以区域国际中心为带动,构建沿边开放带
建立区域国际中心可以逐渐达到经济合作和*治整合的双重目的。我国作为横跨“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并使二者相连的地缘轴心大国,蕴涵着对外开放模式创新的巨大潜力,具备引领周边发展的基本条件。年,部分学者提出区域国际中心构想,现已纳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写之中。由国际性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前沿城市组成的区域国际中心辐射周边区域,促进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推动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整合周边地缘经济资源,推动区域一体化特别是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区域国际中心通过对口援建,内引外联,发挥桥梁作用。而我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沿边地区的次区域合作不牵扯核心利益,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次优选择,不仅促进我国西南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大国战略。就经济合作而言,区域国际中心目前只涉及到国家的局部地区及经济领域,对我国和周边国家合作具有试验性质和窗口作用,可以促进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加快一体化进程;就国家安全而言,可以做到固本于“心脏地带”,固城于“边缘地带”,并以贯通两大地带来扩大中国的地缘优势,不仅促进与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而且整合周边地缘资源以建立安全互信机制。
(一)以云南省昆明市作为国际性城市建立区域国际中心
区域国际中心是以国际性城市为中心,以节点城市为外围,进而通过前沿城市辐射到周边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地区,从而形成次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国际中心。如以昆明为国际性城市建立东南亚-南亚陆地接壤区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就可以曲靖、玉溪、楚雄为节点城市,以瑞丽、畹町、河口为前沿城市。昆明市是南贵昆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科教、信息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和信息等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南贵昆经济区与泰国、柬埔寨近邻,并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山水相连,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昆明又是中国、南亚与东盟三大市场的连结点。《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年)》已获国务院批准,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云南省正在建设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将“一区、两带、四城、多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区”是核心,“两带”是双翼,“四城”是纽带,“多点”是基础。云南省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其具备参与多边外向区域合作的地理优势。年,云南与东盟国家贸易额为5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4%;进口24亿美元,增长43.3%。其中,云南对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进出口增速均在50%以上。而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边境小额贸易累计进出口总额17.8亿美元,占全省对东盟贸易的34%,云南对缅甸的贸易占全省对东盟贸易的40%左右。昆明市作为国际性城市,其他边境城市(如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德宏、保山、怒江等)为节点,构成对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经济辐射。同时,云南在“内引”方面业已形成规模。云南与以上海、浙江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也成为云南招商引资的新增长点。年,云南实际引进“长三角”地区资金.9亿元,占同期省外到位资金的19%,其中,上海实际到位资金46.5亿元,年均增幅高达65%,上海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合作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年9月,云南省*府决定批准麻栗坡(天保)、耿马(孟定)、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和勐腊(磨憨)为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并积极争取国家将其批准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此区域国际中心实际可以达到经济上互利共赢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某些地区对中国的向心力,进而影响其中央*府。
(二)建立大西南沿边开放带辐射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地区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边境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内地,却大大高于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的周边地区。加之,周边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地区与我国周边地区民族相同或相近,语言相通,建立西南沿边开放经济带是完全可行的。沿边开放经济带与区域国际中心内联外引,发挥连接东部与周边国家的桥梁作用。一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共赢,加快一体化进程;二是促进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整合周边地缘*治资源,建立周边安全互信机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拥有多公里海岸线的北部湾,正悄然崛起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北部湾的优势在于,对内,可互动东中西部;对外,一湾相挽十一国。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地处我国华南、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结合部的广西,是我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33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全区3.6个百分点,所辖钦州、北海、防城港3市分列全区增长幅度前三名。北部湾通往越南、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出省出边的6条高速公路已全部打通,往广东、湖南、云南的高速铁路在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内正在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年,第十次中国-东盟(10+1)经贸部长会议通过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今,泛北部湾国家正在制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筹备共建产业园区,《泛北部湾港口物流合作专项规划》、《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陆上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也在探讨之中。云南、四川、湖南等周边省区正在计划建设6个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临海产业园,以“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开发。年6月,根据广西凭祥市地处中越贸易主通道的地缘经济*治条件,中国决定设立广西凭祥边境自由贸易合作试验区,以此提升边境合作水平,促进边境地区跨越式发展。按照设想规划,广西凭祥边境自由贸易合作试验区位于中国广西凭祥友谊关、浦寨、弄怀与越南谅山同登国界线毗邻接壤区域,规划建设面积约11平方公里。试验区将实行“边境特区、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闭运作”模式,形成人员自由、货物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结算自由。
(三)赋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新内涵,促进相关国家共同发展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6个国家,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大湄公河次区域总面积(中国部分为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86万平方公里,人口3.2亿。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府非常重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年,中国*府成立了“国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前期研究协调组”。年4月,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正式签署《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议》,随后又签署有关谅解备忘录,年,四国实现了正式通航。中国还配合东盟开展的“泛亚铁路”工作,完成了《云南省对外铁路新通道规划方案》等。中国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国家,积极发挥该地区第一大经济体的优势,推动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首先,强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制度化合作机制。目前,中国所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主要有三大合作平台,即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湄公河委员会(MRC)。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为领导人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国名字母顺序轮流主办。部长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下设专题论坛和工作组。中国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要积极推动各项合作机制正规化,出台更多相应的合作项目,加速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经济整合。
其次,与相关国家紧密合作,推动次区域一体化进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战略框架》为未来十年合作制定了三大战略目标,即推动次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繁荣、公平的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为跨境贸易、投资、旅游等合作创造有利的*策环境;